3、人在经历痛苦事件后,通常会有哪两种选择?
人在经历痛苦事件之后,潜意识为了保护自己,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性地关闭大脑某些功能,这种选择叫做“经验性回避”;二是让大脑中的某些反应功能变得过于敏感,就是俗称的“过敏”。身体会过敏,心理也会过敏,比如恐高就是一种心理过敏。
4、什么是“认知融合”?
认知融合是指人们的行为,会受语言和思维的控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心理僵化——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了回避再次受到伤害,大脑会产生一些想法来协调内部冲突,进而将这个想法等同于事实,这便是“认知融合”的整个路径。
在生活中,我们总喜欢把自己的想法等同于事实,其实我们的想法仅仅是想法而已,它们并不是事实。
5、什么是“概念化自我”?
概念化自我是指通过概念将自我定义为某种僵化的评价,语言上通常表现为“我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俗称的给自己“贴标签”。认知融合之后,便会产生一个“概念化的自我”。
6、什么是“价值不清”?
一个人一旦给自己贴了一个标签,他就会忘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传统层面上的价值,就会在他的心理中呈现出混乱的状态,这就叫做“价值不清”。
7、价值不清导致的两种严重后果分别是什么?
价值不清会导致两种严重后果:一是“缺乏行动”,比如习惯性拖延;二是“盲目行动”,比如做一些低级、愚蠢的事,像酗酒之类的。
8、什么是“焦点固化”?
当一个人价值不清时,为了避免自己再次受伤,通常会将自己安置在一个安全但十分逼仄的心理空间内,心理学上把这个空间叫做“舒适地带”。当一个处在舒适地带时,他的视野会局限,焦点也会随之固化。这样的思维聚焦,使得人看问题的角度会越来越偏激。心理学上将这一思维路径叫做“焦点固化”。
9、什么是“第二序改变”?
第二序改变就是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在新的系统里工作。
10、书中讲到的面对信息采取不同行为的三类人中,你是哪一类?简单论述。
先说说这三类人是什么样的。
这世界上有三类人,第一类人是先知先觉的人,他们一旦获知了某种信息,就会很快把这个信息变成行动,这类人不足人类总体的10%;第二类人大约占人类总体的30%,他们需要转变自己的观念,要完全相信和彻底想通之后去做;第三类人就是剩下的60%的人,他们不管被教育都不会采取行动。
我绝对属于大多数啊,怎么教育都没用,典型的“道理都懂,依然过不好人生”。究其根本,其实就是缺乏自律,犯懒、怕吃苦,没人强制,就随波逐流或者原地打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