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童蒙须知》分为五个部分,衣服冠履第一,语言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文第四,杂细事宜第五。
以上的五点放于今天依然适用,是非常好的童蒙养正教材,一棵树小时长歪了,长大也是歪的,朱熹讲到的五点已经包含了一个人要正身及将来修身的基础。
第一衣服冠履,从起床开始就要正衣冠,洗脸刷牙等,要重视起来而且态度要正确,避免孩子日后产生懒惰及一些坏习惯的出现,教育从睁开眼睛就要开始,一日之计在于晨,教育孩子在于早。
第二、语言步趋,当正衣冠后接下来就是注重言行规范,这是一个人身为何人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言行中包含一个人的涵养、走过的路、接受过的教育,这些决定着人际关系与人生际遇。
第三、洒扫涓juan洁,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劳动,劳动是培养孩子心性的非常好的方式;
第四、读书写文,这是培养孩子认知的重要教育方式,也是培养孩子从小爱学习的重要基础功夫;
第五、杂细事宜,从各个方面、事无巨细,能从小培养的尽量从小培养,小时不成大时难成,对于小孩子来讲,学中玩和玩中学与让孩子纯粹的玩区别不大,只要孩子在快乐中体验对于孩子来讲都不会产生压力的。
以上的五点就如打坯模,正身正言正态度,从小养成好习惯,再加上快乐学习,基本上童蒙养正已经完成,下一步就到了朱熹所说的8岁后就可以顺利进入朱熹的《小学》教育了。
朱熹把8-15岁定为小学教育,15岁后为大学教育,他讲的大学教育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上大学,《小学》一书分为《内篇》和《外篇》。《内篇》共四篇,分别为《立教》、《明伦》、《敬身》和《稽ji 古》;《外篇》则有《嘉言》、《善行》两篇。
《立教》讲述先王的教人之法;《明伦》讲到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敬身》讲到孩童正身的重要,包含心术、饮食、着装等等,修养内外。《 稽ji古》记载了古代先贤的崇高德行作为孩子的学习榜样;
外篇的《嘉言》、《善行》记载了一些古人值得我们效法的言行。
朱熹说小学学其事,大学穷其理。15岁之前通过经验一些事,习得言行端正,修身明志,长大一点的时候深研其理,成为一个通达之人。
这也符合对孩子的教育之道,对孩子的教育之道就是让孩子先做到后知道。也就是朱熹所说的从小打好坯模,大学只须在上面加工,不断增长知识,不断磨砺即成。
朱熹的《大学》主要研习什么呢?
主要是对四书五经再次深研,他要求“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这微妙处。”
个人认为,四书五经并不是像现代年经人误解的那样是过时的东西,所谓没有考察就没有发言权,若能让年轻人及自己有机会深入了解里面的内容,一定会让自己在做人处事中得到更多更大的智慧。作为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诵读,从而给到孩子更好的启蒙教育及给到自己更多的智慧。还是那句话,无知的代价永远是最贵的。
四书五经是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很多内容都是符合天地及做人的规律的,你可以根据现代的需要取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