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磨合一一
人与人的接触,能长期相处,必须有一个磨合期。开始养老院里人少,那些住两人间的房子空着很多,可随选。一人独占,没什么矛盾,但隨着时间的推移,进住的人多了,就要有另外的陌生老人共处一室。这下意见就多了。有人整夜打打鼾,这下另一个就没法睡。第二天头昏脑胀,四肢无力。还有人,睡觉无規律,白天睡得着就白天睡,晚上就起床,常常是东摸西搞,老年人的睡眠本来不好,叫另一人怎么入睡?还有一部分脑袋有问题的,更是生活作息时间和情绪都无常。弄得工作人员焦头烂额,白天一滩子事,出外採购,搬运,还有七股八杂的事情等着办理,晚上还要值斑,一般痴呆的人,你想他通情达理一点,那是办不到的。我才來一个多月,每天我看都看累了。实际上,工作人员与进住者之间要莫合,同寝室的二者也要磨合。还有好几对夫妻,他们已经磨合了几十年,但也有不合的地方,常常争吵不休。
昨日,从没見过冒过火的罗大姐都发怒了。我问她什么事?她说我好心没好报,骂自己多事,昨天来了一位内风湿患者,脚手都变形,无法起床大,小便,这个人是分给另外一个护工的,这天有事走了,罗大姐帮忙,代为护理。这位患者的年纪与罗大姐相差无几,大姐带有地方口音,说话声音大,彼此交流困难一些,因此患者产生误会,说罗大姐吼了她,就不依不绕,打电话向她女儿告状,女儿只有找冉总。老总可能当着患者的面批评了罗大姐,罗大姐边拖地,边向我诉苦……谁是谁非?这不是是非问题,是需要磨合。怎么磨合?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调把椅子坐一下。爱打鼾的,把睡觉时间向后推,等别人睡着了自己再睡。另一人想到这是一种病,别人也无奈。相互商量解决。但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如认识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当今社会旳普偏現象是父母对子女,永远是无私的奉献,而子女对父母的贡献,那是空了吹。大鸟喂小鸟时,小鸟張着大嘴等待,而大鸟在无限地奔波中去寻找。但它们最终还是有个头,它们会把小鸟趕出窩去,学会自己觅食,自我生存。而人类确不同,生了个儿子,就努力奋斗,把儿子结婚的房子买上。孩子未出世,就要去把好的幼儿园找到报个名,小学没毕业就考虑读大学的问题……。这样的逻辑思维就形成了,老的对小的无穷无尽的贡献,若有点待慢,小的从不满意直到对父母的仇恨。人的索求心永远得不到满足,晚辈对老一辈无情的索求,二十岁,三十岁……只有老的不死,永远索求下去。作为当子女的,哪有时间考虑回报父母呀!当老的做不动了,没有价值了,便送养老院,好的还常来看一看。不好的背后骂你一句:一个老不死的。这也是一种磨合。这种磨合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养了一群白眼狼,活该,老的自讨苦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必有恶报。这是我到养老院来听得最多的话题。还有一种磨合。大人在教育子女的原则是,小时候供你吃,穿,读书,只能是最基本的,要求更好的,自己去想办法,练本事,有多大本领,就有多大回报。这样家庭,也有把老人送往养老院的。看得出来,这种家庭,到周末,一家人都来,那种天伦之乐,老的疼爱后辈,后辈敬养老辈。这种磨合,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如果被磨合的双方,都本着互敬互爱,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多为对方着想。很多矛盾迎刃而解。当你把对方往好的方面去想,坏事也能变好为好亊。
不知道子女们看到这一段会作何感想?因为他们也会为人父母,他们也会周而复始的受到他们的子女的索求,也会老到进养老院的那一天,如果人生都像打麻将:顶上家、卡下家、洗白三家 。这样的人生真的有很愉快么?作为一个老人,反正我是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