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哥哥一起坐公交车回家,可是等了很久都不见来。公交站里挤了不少人,大家都在嘀咕着“怎么还不来车啊”、“待会儿肯定人多”。
这时听见一小孩子在说话:“妈妈,坐滴滴吧,我累了不想等。”大概三四岁模样的小孩仰着头跟他妈妈说话,妈妈劝他再多等一下,可是小孩不理“我偏不等啦,我不等”,这时妈妈拿出手机说:“妈妈忘了装这个软件了,不信你看。”
哪知小孩一下气鼓鼓的,大声说到:“妈妈笨死了,你会不会照顾小孩啊!”
即使在嘈杂的人群,这句话也是掷地有声。有人也扭过头来看,有人轻轻笑了,也有人在摇摇头说“这孩子怎么得了”,我抬头看了看那位妈妈,那一脸的尴尬。我想曾经我也是这样的模样吧。
等车好不容易来了后,那对母子没有上车,孩子双手环抱住自己、一脸傲娇,妈妈气得一脸红,控制不住地大声教训着孩子。
唉~怎么能不生气呢?!
不说十月怀胎的艰辛,哪个妈妈不是从被父母疼爱呵护的小公举变成了研究孩子屎尿屁的、缺觉少睡的可怜妈妈,这还没长多大么就这么怼死妈妈,将来妈妈可还有活路?
我第一次听到哥哥这样无礼地说我的时候,我是真的气爆了,可是又不忍心下手打他(后来才知道,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去打他是正确的啊),自己一人掉了眼泪。其实陆续也还有几次遇到哥哥这样的无礼,我起初只是以为、单纯地以为他是从动画片里学来的,后来在育儿书上我才了解到,这一行为被育儿专家们总结为“诅咒敏感期”的表现。
什么是孩子的诅咒敏感期?育儿专家们是这样定义的:诅咒敏感期一般出现在孩子三~五岁左右,是指孩子在学习语言的初期在接触到一些“脏话”或者带有诅咒的话后,喜欢不分场合的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是喜欢使用。
孩子在进入语言敏感期后,尤其是三岁左右在语言使用方面会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进步,词汇量、语句会多出特别多,有些来自父母的言行、有些来自周围环境或者动画片这些,当孩子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尤其是能够像利剑一样刺伤别人,他们就会使用强有力的语言来试探,发展自己的力量同时观察对方的反应。因此,当孩子说脏话时,你的反应越强烈,他就会说得越起劲。
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要做的就是尽量这些话不当回事,我们没有强烈的反应,孩子的试探就会落空,他也会觉得没意思,不好玩儿,自然也就自己放弃了。
最怕的就是,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要么喋喋不休地给孩子灌输大道理,要么以暴制暴、用同样的语言和语气直接回击。
前者是说了等于没说,因为上升到道德层面的知识孩子还理解不了,太抽象;而后者用武力处理压制了孩子。两种方法都不可取。
我记得我们刚搬家来时,有次在小区广场上玩,突然就听到父子俩在争吵,起初没在意,直到那孩子一阵吼叫“我要杀了你”,天啊,看到他的眼神、前倾的身体和紧握的拳头,我在想这是什么仇什么恨啊,结果“啪”的一声,那爸爸一大巴掌扇过去了,嘴里还骂着孩子......最后,孩子被气急的爸爸拽回去了。
实事求是地说,当孩子对我们大人这样无礼时,尤其是还在公众场合时,我们很难不尴尬、很难不生气,真的是体内的洪荒之力都不定能压制住怒火。
我们被冒犯、被戳中痛处、孩子的说法超越了可控范围,所以,这种生气是人之常情。
那么,反观孩子,他们说出这样无礼的话又是为什么?也许他们觉得被漠视了、也许他们觉得受到了不公平对待、也许他们就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真的可以自我安慰孩子能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比做一根听话的木头要强太多了。
从孩子的立场上来说,他说出了内心的不满与愤恨,这是他之所以为孩子的直接,更是一种说出自我的可贵才能。孩子表达了内心的想法,真的在说明:他们在长大。
孩子在诅咒敏感期除了说脏话、诅咒他人,也会自我诅咒。我听过有些孩子说的“要是爸爸明天不带我去XXX,我还不如死了算了”、“你不让我玩这个,那我还不如被车撞死了呢”......其实听到真的会伤心啊。
这种情景下,不当回事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及时地觉察到孩子语言背后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
这并不是鼓励即刻、全部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要先肯定孩子的情绪、然后商量出解决方法。我们能够看见他的需求、没有疏忽他的感受,这一点让孩子感知就非常重要。
孩子的诅咒敏感期说长不长,但是对于我们父母来说也是一重考验。直接的父母会用拳头、权威来堵住孩子的嘴,其实多半是堵不住,反而为日后的亲子关系埋下暗雷;而聪明的父母则会用对应方法、静心等待来陪伴孩子顺利渡过并自我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