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露半途而废的两个原因:
1.低估重复的必要次数之外
2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技能,子技能,技能包装)
心存希望:
任何技能熟练之后,都是实际上很简单的;说它难,很难,是在尚未熟练之前,因为要有太多子技能需要学习需要熟练: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
被描述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实实在在地能看到希望;被描述为“缺乏耐心”的人,可能是因为他们“绞尽了脑汁”也看不到半点希望。
所以, 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
思考与行动
1. 到目前为止,你真正掌握的、熟练的、甚至精通的技能是什么?掌握它的经历,对你后来习得其它技能有什么样的帮助?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帮助?
本问答以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为例。
高中的数学知识,在高中时"重复练习的次数"多,到大学甚至工作后,遇到有人问我的数学题,依然是可以快速理清考点,告诉后辈这类题目注意什么,可以用什么方法,考试考点在哪里,哪里容易出错。可事实是,从高中毕业后,我不曾再翻开数学书。
同样是数学,轮到大学数学,是另一番景象,学的知识,只有当时那个学期记得,考试完,放假后完全不知道如何破。
差距在哪呢,不见得高中就比大学学的好,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自己主动的重复次数少。二是自己被动的重复次数少(别人提问题的频次,大学也就考试期间会被问了)。三是反馈次数少。高中各种测试(反馈),大学只剩其中期末,顶多加个数学竞赛,获得反馈频次低。
因此,当我再次翻起大学数学专业书,我有什么害怕的呢?就算不曾记得。多做两次,让肌肉记住不就可以了吗,大脑忙着呢。
任何工具都一样,一经熟练使用之后,都会被大脑“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与
“神经元关联通过重复建成并固化了” ,进而甚至会产生大脑将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内化”的神奇效果。
2. 你之前一直想学但没学成的技能是什么?问问自己,当初练习重复次数够多吗?又,你是如何低估任务复杂度的?如果让你重新评估,你会做出怎样的判断?
之前一直想学但没学成的技能jazz。
第一阶段学是抱着"打破从小学动作学不会的魔咒"。我一直知道,我不是学不会,只是重复次数少,比别人学的慢而已,因此我竟然持续把第一期学完了,不跟别人比,只知道比学之前的自己更优秀,打破了对学动作的恐惧。
第二阶段学jazz,还是很慢,不过自己可以感受到进步。也不过是因为学的久了,很多动作只是在排列组合而已。后来,换了个特别适合我的教练,耐心细致,分解慢动作,帮我理顺,教我记忆。更新了我对于学习动作的观念,没学会只是方法没用对,重复练习次数不够。
由此,学的好一些只是时间和重复次数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英语的学习了。学了这么多年英语,也只是能看懂,不会用。
之前笑来老师提到过,大多数英语学不好的人是因为语文就没学好。当时不以为然,或者说,直接把学英语归结为类似于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没有将其与用英语或说英语挂钩,直到前两天听了罗胖的声音训练师郑伟老师的直播与精品课<怎样让你的声音更有魅力>,才有切身的感悟,原来我的口语问题是汉语导致的,汉语就没有发音很到位啊。9.9让自己的认知提升,再值不过了~(需要了解郑伟老师课程的小伙伴,可戳下图,分享图片给微信上的自己即可扫码)
3. 你现在已经知道希望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了,那你是否应该花时间琢磨一下,琢磨出一套方法论,去保护自己的希望,是不是?
保护自己的希望,第一反应是小心呵护,耐心细致,考虑是否暴露在阳光下。
如果与本专栏文章相挂钩,即重复足够多的刻意练习,通过条件反射使得产生肌肉记忆,最终大脑有余力打造更重要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