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短期培训中,马长安教授谈到阅读的本质让一直埋头教书的我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思考。马教授说,阅读的本质就是还原与创造。
晚上复习课堂笔记的时候,不禁在想如何对阅读进行有效还原呢,在我的小学语文课堂里该采取什么措施让学生接触到的陌生化的文本还原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
在我的课堂,我大都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但是我却忽视了可以通过一步步追问来达到还原文本的效果。通过追问去内化文本语言,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把我文本主旨的目的。
所以通过这堂课,我的一个总结就是,在追问还原阅读中内化文本语言。
我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和其他教育因素的影响,再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无法对一篇文章中的重点句段有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我如果有意识地通过追问去还原文本去帮助小学生内化文本语言,应该会提高他们对文本语言的感知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本。
比如马教授举的例子,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游过敬亭山的人都知道,这座山只不过是一个矮矮的支脉山峰,三百多米的海拔,几下就上去了。在安徽大别山腹地,这顶多就是一个小土坡,山都算不上,此时此刻需要教师近一步追问学生,一一这座山为什么会这么有名呢?因为我们学的这首诗,敬亭山是江南著名的诗山,它因诗出名,那些耳熟能详的大诗人好多都留下了诗作在山上。在群星之中,李白这首简简单单的《独坐敬亭山》被誉为是最能提升这座山知名度的诗。那么,问题就又来了——凭什么?我们先不说其他的诗人,其他的诗了,光是李白据说就写了80多首诗,为什么单单这一首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很显然,这首里有什么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是什么呢?是山。李白久久地凝望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如是——“相看”。此时此刻,山才是李白的知己,他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李白与这座山也有很多的故事。他曾七到敬亭山,初次是受宣城长史李昭的邀请,后来是因为宣城的美景和人们的热情。在敬亭山流连的日子里,李白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官场失意,受到排挤,再回敬亭山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心境也淡然了。所以,在耳顺的年纪,他越来越旷达和淡然,任众鸟高飞,云卷云舒,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和自然和自己在一起。
通过这样阶梯式的追问还原,老师就可以抓住问题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当一步步了解文本的所有周围知识后,就能使学生的回答越来越清楚,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对古诗中的每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和体会。
国培研修,对我的帮助很大,我通过这次短期培训认识到,在小语教学之路,漫慢远兮,我将上下求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