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躺平”一词一度成为了最火的网络用语,“躺平”即为不争不抢、不再像打了鸡血似的热血沸腾,渴求成功。简单点说,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啥也不想干了,就想着躺平,无欲无求了。为此,腾讯新闻也报导了一则调查结果,在“你如何看待躺平”的投票中,就有6.7万人选择了“我累了,坚决躺平”,只有1.1万人斗志昂然,选择了“冲!绝不能躺。”
今早,“师者家园”公众号上的更文则让我惊叹:“上海一对夫妻7年前早早躺平,不工作!不要孩子!也不交际!全年只花2万块!”在上海如此经济发达、高消费的一线城市,年轻人就选择了如此平躺的生活方式。
看完后是不是心情甚是复杂?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竞争、创业的艰辛、养孩的高昂费用,让很多人不堪重负,对于未来,又看不到希望,所以,他们才宁愿选择哪怕是紧衣缩食的生活,也不愿再为渺茫的理想而奋斗。从另一个角度看,生活中太多的竞争与压力,让人们身心俱疲,很多人不得不选择“躺平”来进行自我的保护,以获得身心的平静。
其实,现在的教师队伍里是不是也有着这样的“躺平”现象?面对职称评定太多的条条框框,现实工作中教师间的证书之争,职评过程中网上申报、现场审核、面试答辩等诸多的环节,已有一部人宁愿放弃评定,也不再愿受其职评的煎熬。
昨天在某个公众号上看到一所学校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其中就经典地提出:“躺平”可以是生活的心态,但绝不能成为生活的常态。我十分赞成这个说法。“躺平”的常态会让人们失去生活的激情、工作的动力,但“躺平”的心态却可以让我们平复焦虑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情,获得更加清晰地认识。我们需要的是适时“躺平”一下,继而更加勇猛地参于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