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稿
我们终于走过了非常冗长的《万章》,进入到了非常灵动又可爱的《告子》。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告子认为人性像红皮柳一样,而义像什么呢?像木头做的杯子和盘子一样,那个棬可以理解成为盘子。因为在告子看来,人性本身并不可用,人性要想能够变成一个有用的东西,要合乎义,能够去做一些事,那你就得变成容器。所以你要把那些随风飘摆的杞柳,改造成杯和盘。
那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如果你希望让这些人能够做仁义这样的事情,就好像我们要把柳树改造成桮棬一样的过程,这里边暗含了告子的一个观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是不可用的,所以需要把人性进行大幅度地改造。你想从一棵树,变成一个杯子和一个盘子,需要下多大的功夫。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孟子说你能够顺着杞柳的本性,就做成杯子和盘子吗?“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戕贼就是残害,你要拿锯子、拿刨子把它切成片,你要戕害这个杞柳的本性,然后才能够做成杯盘。
“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按照你的这个比喻,假如你要想把杞柳改造成杯盘,那你必须得把他们本性去除,然后又割它、又刨它、又砍它。那如果你要让人做仁义,难道不是要戕贼于人的本性吗?你要把人做这样大幅度的改造吗?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这句话说得很重,意思是如果带领天下的人去毁损仁义,一定是你这句话起到的作用。
为什么孟子对于告子所说的这个东西这么反感呢?就在于孟子跟告子的本质区分,告子认为我们需要对人的天性进行不断地加工和塑造,而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好的,人性本善。
所以既然人的天性本身就是好的,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坏人呢?是因为这些人没有认识、顺应和扩充自己的天性。如果你能够找到自己的天性所在,你能够回归本真和自然,这是一件非常舒适、非常美好、非常愉快的事情。
各位想想看,你信哪一个?我今天告诉你,做一个好人是开心的。假如按照告子的说法,我今天做了一个好人,对社会做了有用之事,但我被做成了一个杯子或一个盘子,那一定是违背了我过去很多的人性,所以我想干什么都不能干,我很痛苦、我很压抑、我想要咆哮,那你就是告子这个门派的。
但是假如你做了一个好人,你很愉快,你肩负起社会的责任、肩负起社区的责任、肩负起家庭的责任,自己内在也找到喜悦和连接,你没觉得这个是违背你天性的,那证明你是相信孟子的。
所以这只是比喻而已,不同的比喻代表着他想要说明的问题。所以告子所选取的这个比喻,很明显说明他对于人性不太有信心,他觉得人性是不可用的杞柳,要把它改造成杯盘。
那如果我替孟子多想一点,假如让孟子来做这个比喻会是什么呢?如果你非得把人性比喻成杞柳的话,那么仁义可能就是阴凉,就是仁义本身会产生的阴凉。只要有树在这儿,底下就一定会有阴凉,所以这是与之随行的一个东西,而不能够生硬地把仁义比作杯盘。为什么非得把杞柳做成杯盘呢?不一定。杞柳在那儿提供阴凉,本身就已经很好的一件事,所以告子的思想基本上是肤浅的。
告子和孟子在同一个时代,也跟很多人曾经打过交道。比如墨子就曾经跟告子说:“口言之, 而身不行。”意识就是这个人是能说,但是从来都不去做,告子经常会提出一些简单的类比。 所以在这一章当中,出现了很多辩论的场景,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