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程标准】 通过对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化学工业和新材料的学习,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1.开始时间: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核心国家: 美国 和德国。
3.特点:科学研究同 工业生产 紧密结合。
4. 显著成就: 电力 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5.主要发明
(1)1831年英国科学家 法拉第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 美国 发明家爱迪生1879年发明了耐用白炽灯泡等,并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3)德国工程师 狄塞尔 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4)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制造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1913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5)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 炸药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 赛璐珞 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诞生;1884年法国人 夏尔多内 发明了人造纤维。
6.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 跨越式 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 帝国主义 阶段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课程标准】 了解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国家社会面貌带来的变化,同时辩证看待这些变化的益处及危害。
1.背景: 工业革命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变化
(1)人口增长: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出现了大众教育: 德国 、法国最早建立了国家教育体系;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 儿童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3)人口城市化: 农村 人口不断流向大城市,城市环境从很差到不断得到改善。
(4)出现了环境污染: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影响人们的健康。
(5)贫富分化加剧: 资本家 拥有大部分财富, 工人 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万有引力定律 、光学分析、微积分学三大成就
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 物理学 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达尔文 英国
著有《物种起源》,提出 进化论 的观点
《物种起源》的出版,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法国
著有《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的社会图景
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 俄国革命的镜子 ”
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表现出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代表作《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
《向日葵》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