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词集 | 李清照《如梦令》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少女易安的活泼一面~

以“尝记”二字开头,点明了这是一首回忆之作。许多版本将“尝”写成“常”,解释为常常、经常。我倒觉得“尝”字作曾经解,感觉更随性一些。就像是作者在某一次聊天或瞎想的过程当中,不经意地想起了小时候的经历。

第一句里,“溪亭日暮”很简洁地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傍晚,在溪边(或水中)的亭子。

“沉醉不知归路”和“兴尽晚回舟”则连续描写了当时人们的欢乐与酣畅心情,让整首词洋溢着一股生动欢快的气氛。

想象一群少男少女玩得高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嘻嘻哈哈的一群人,“误入藕花深处”。当时肯定也是完全不害怕不担心的,可能反而把它当成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呢。

后面的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得实在巧妙得很。从意思上看,这一句是完完全全的少年之语。有一些鲁莽和急躁,更多的是不拘束和随心自在。写这首词时李清照还很年轻,生活安好,心态应是还保持着轻盈舒畅的状态。

而从格律的角度来说,一般《如梦令》的第五和第六句需要用叠韵,也就是重复的两个字。之前读一些作品,总觉得是为重复而重复,在意义上的表现并不鲜明,最多就是加强一下语气而已。连我最爱的苏轼所作,这个叠韵也并不见得用得有多好: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但是在李清照的这首词里,重复的“争渡”两字恰恰自成一派风采,表现出当时少男少女们着急划船出去的那种迫切和激动,让人觉得就算没有用叠韵的规定,也是用叠韵来得恰到好处!

对于“争渡”里的“争”字也有两种不同解释。一种是说“争”同“怎”,就是大家焦急地叫“怎么办怎么办”。确实有几分道理。

但我比较赞同的是将“争”理解为“争抢,争着”。这样一来,一可写“藕花”的数量之多、分布之密。花朵挤挤攘攘铺满水面,划船就好像是在拥挤的路上行进一般,需要和藕花争抢道路,将其挤向一边,然后前行。感觉灵动得很。二则写划船人的急切心情,但这急切里似乎还有几分酒后之勇和热闹嬉戏的意味。更映衬整首词里明快的少年气息。

这一首极为简单明朗的词,不过是记忆深处一段极短却鲜明的画面。可能每个人都有过如此尽情尽兴的时刻。陷入了不知所措,却丝毫不忧不惧,携着一股少年勇气,向前“争渡”,并引以为乐。

“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都是意外,却那样明亮而美好,叫人想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从个人审美角度来说,我更偏爱今...
    尘里微光阅读 399评论 2 2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品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风尘馥馥阅读 1,517评论 8 9
  • ​​打开中华诗集诗篇这扇大门,你能感受到的不只是中华文化的魅力,还有它的宏伟,它的包容;你能汲 取的也不只是中华文...
    三苗同学阅读 2,066评论 0 0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作者】李清照【朝代】宋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平凡精灵阅读 351评论 0 1
  • 也不能算总结吧,就是自己的一点见解。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是Facebook的产品设计总监总结的八个经验教训,第一遍...
    晴天____阅读 1,01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