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平安夜,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最近热播的电影《芳华》。故事中主人公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充满激情的最佳年华,经历了世事变化,走上了不同的人生命运。很多人会同情主人公刘峰、何小萍受到的不公平的遭遇,指责林丁丁及其他人的残酷和冷漠。可影片里有很多地方,如果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就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一、何小萍从小到大受欺侮
在何小萍6岁时所处的那段历史年代,物质溃泛、政治敏感,人们只求自保。即使是小萍的母亲也只能选择再嫁,忍气吞声活下去。薛兆丰老师在他的《北大经济学》发刊词中就说到了,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首先就是“东西不够”,其次是“互相依赖”。所以,在何小萍的童年的年代,你不能希求人性有多美好,而应该想着如何才能好好的活下去。这也是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二、刘峰是活雷锋
刘峰无偿的帮助着大家,可到头来,当他因“触摸事件”离开文工团时,除了何小萍,却没人送他。一味无偿地单方面奉献,没有互相协作和支持,并不能让人们识得你的好,记住你的情,却只会养出懒汉和负义者。
三、刘峰表白林丁丁
刘峰向林丁丁表白了,可林丁丁却反咬了一口。林丁丁的虚荣,并不是林丁丁一个人的虚荣,而是人性。刘峰虽然是“活雷锋”,但只是一个木匠的儿子。林丁丁要的是高干子弟。所以,不选择刘峰,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林丁丁似乎并没错,毕竟高干子弟能给我们带来普通人不能给予的稀缺资源。同时,林丁丁也因为她的选择,付出了代价。
四、郝淑雯抢走陈灿
表面上看,是郝淑雯把萧穗子喜欢的陈灿抢走了。可这是符合经济学科斯定律的,因为无论陈灿和谁谈朋友,他最后都会跟最合适他的人在一起。而郝淑雯无疑就是这个人。
以上是我观看电影《芳华》后的一点感想。影片给我们展现了特殊年代下,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不同命运,让人感叹人生。而感叹后,当我们理性地从经济学角度去看每个人的命运时,我们其时不必有那么多的指责或同情,因为每个人物的行为都符合一定的经济规律,符合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