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午餐前,儿子在餐桌前 “盖车库” ——将一个盛衣筐扣到玩具火车上,取名为 “ 圆形车库 ”。
就在他玩得兴致最高的时候,老公端着刚做好的菜走到餐桌前,儿子的车库挡了路,老公用脚一挪,结果,“ 圆形车库 ” 里的车辆都 “稀里哗啦”地倒了。
儿子立马抗议:“你把我的火车碰倒了!”
“我没看到,我急着放菜呢!” 他爸辩解道。
“ 哼!你把我的车库碰坏了!”儿子不依不饶。
“ 那谁叫你放在这里呀,我过不去呀!”
“ 可那是我的车库!”儿子眼圈已经红了。
“ 好好好,下次你别在这里搭,我也就不碰了!赶快吃饭!”
结果,儿子不肯吃。我俩只好先吃。
不一会儿吧,儿子站到我的面前,对我说:“ 妈妈,爸爸踢了我的车库,我的火车全倒了!”
我意识到,儿子还一直没有放下这件事情呢。刚才急着吃饭,没顾上管他这事儿,现在想来,可不是老公不对嘛!
首先,是儿子玩在先,老公端菜路过在后;第二,老公没有经过儿子同意,就直接用脚去踢挪人家的玩具。老公也意识到了不妥,于是说:“ 好好好,抱歉,下次不踢了!”
儿子不依不饶:“ 我不接受你的道歉!”
于是我蹲下来对儿子说:“ 爸爸踢了你的玩具,你是不是觉得很生气呀?”
“ 对呀!”
“ 哦,你是觉得爸爸在故意踢你的车库吗?”
“ 对呀!”
“ 那我们问问爸爸是不是故意的好不好?”
我觉得,我来搭个桥,爸爸会更有面子。中国式家家长对孩子认个错太难,我家爸爸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但依然在用一种敷衍的姿态,来避免自己丢掉父亲的范儿。
经我这么一搭桥,老公赶快说:“ 是的,我不是故意的,我当时肚子饿得咕咕叫,想赶快吃饭,一着急就踢你的玩具了!下次注意哦!”
儿子认真地听爸爸说完,没有回应。看着我,又重复了一遍之前的“ 案发现场 ”,显然,他对老公的道歉不满意。
老公也看出了儿子的拒绝,而且经过刚才的过程,老公也渐渐放下了面子:“ 抱歉!我为踢了你的车库抱歉!”
儿子依然不为所动,继续叙述 “案发情景”。我对他说:“ 看来,你对爸爸当时没有及时向你道歉,感到不满对吗?”
儿子点点头:“ 对呀!”
“ 那现在爸爸已经道歉了。你愿意接受吗?”
此时,老公伸出手想握手言和,儿子果断地拒绝了。我在边上看的,觉得这臭小子,就不能给你爸点面子?真是得理不饶人呀!
但我想想玩具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以及老公最初含糊不清的表达,同时也想看看如果去理智地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于是,我对儿子说:“ 爸爸已经很真诚地道歉了。你不肯原谅他,那你提一个方案,看看他怎么做,你才能接受。”
老公也附和着:“ 对,你来说说让我做什么?”
儿子暂时没有说话。
说实在的,我的心里有点没底,一种不信任感悄然升起:“ 他会提什么要求呢?”这种心态下,就引发了一个很low提议:“ 要不让爸爸送你一个棒棒糖?”
“ 不要!” 儿子摇摇头说。“ 我下次挪到那里玩。” 他用小手指了指远离餐桌的位置。“ 这次,爸爸帮我把车库修好吧!”
听着小小的儿子一字一句地清晰有力地说出出这句话,我为自己的提议感到惭愧,也为刚才对孩子的不信任惭愧。
其实,孩子根本不想要挟什么,他要的,就是他最初的发心——要搭车库。
“ 好的!”老公很爽快地答应。
于是,儿子开始递给爸爸各种工具,请爸爸帮着修车库。
爸爸修一会儿就问:“可以和好了吗?”儿子摇摇头,继续布置任务。
直到最后,他让爸爸陪着,很认真地将很多色板摆到了筐顶上,号称是在涂颜色。
这一切都完成后,爸爸问:“ 可以和好了吗?”儿子爽快地点点头:“ 好啊,可以了!”
这场父子矛盾就此彻底落下了帷幕。
回想这事儿,儿子用他的行为给我们上了一课,课程内容很丰富:“ 错了要诚恳地道歉!” “ 道歉要及时 ” “ 真正地站在对方角度去想补偿方式,而不是通过诱惑收买等手段去转移话题 ”……
过了一会儿,父子俩在做游戏,儿子不小心碰疼了爸爸的嘴巴,爸爸说:“ 你碰疼我了!”
“ 抱歉!”儿子一边玩玩具一边说。
“ 请你真诚地向我道歉!”
于是,儿子放下手中的玩具,看着爸爸的眼睛,放缓语速说道:“ 抱歉,真抱歉!”就此,父子俩“和好了。”
我边上看着,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呀,你做到了,孩子自然就会心甘情愿地对父母做到。
2
这让我想起,去年去儿子幼儿园开家长会,一位小男孩的妈妈出门时脱了袜套要换鞋,他不到四岁的儿子赶忙跑过来,帮妈妈将鞋跟提上。
我看着很感动,这位妈妈说:“ 这就是爱的力量,你给予的,都会返回到你身上。”
儿子的幼儿园是以爱和自由为核心理念的,家长们平时很重视对与孩子交往时平等尊重的态度。
这位小朋友,对妈妈的爱,绝对不会是在“ 孩子就应该如何如何对待父母 ”的条框下发生的,而是妈妈爱孩子,所以爱出者爱返。
这种爱,不是因为被强迫或者被要求,也不是强加或者征服,而是种心灵对心灵的感染。
爱的成份中,责任与担当是不可少的,但是我依然认为,主动的自觉地爱是最长久的,最彼此滋养的,也是最高质量的。
当然,强制也会产生爱的行为,尤其是亲子间。一个对孩子强势、不平等的父母,也可能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与关心,但这透支的是爱当中本能的那部分——血浓于水,孩子本能地爱自己父母的那部分爱。
另外,恐惧也让孩子的行为表现出爱的样子。比如,服从、听话,为避免惩罚而见机行事。
但是,有镇压就有反抗,这种以力量或地位去征服孩子的方式,也会迟早回到自己身上。
比如,我们经常看一些文章,被提醒,成人的我们要对父母有个好态度;多给父母精神上的关怀。
每每这时,我的心中,总会升起一个与文章脉脉温情“不协调”的声音——“精神的交融是种奢侈品,你以为想有就有呀,那是需要在恰当的时候,用爱的雨露去浇灌的呀!错过了时节,不是完全没有效果,只怕是效果要大打折扣。
若是父母完全没有去浇灌孩子心灵的意识,那又指望什么收获呢?”
我的一位好友,在大家心目中,算是孝顺女儿了,常年照顾着年迈的单身母亲。但是,她却受折磨于自己对母亲的怨怼,那是在小时候的记忆中,留下的被强势的母亲专横地要求产生的伤疤。
“我就是不愿意坐下来陪她聊天!我总想,凭什么呀,我在最需要你的时候,她给我的无非是苛责和抛弃嘛!”一次聊到情深处,她在朋友们面前流着泪说道。
是的,基本的责任可以通过法律、道德、社会舆论来约束,但深层的,高质量的精神互动,必须是心灵与心灵的默契和交融,它是主动的,而不臣服于力量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能够不仰仗自己的强势,去 “征服” 孩子,而是能够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平等地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学会尊重的爱。
当有一天,他有了“强势”的资本,也不会在垂老依依的父母面前 “横行”,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让爱伴随着尊重去流动。
最关键的是,父母在这个放弃用父母身份的强势去压制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完成了重要的自我强大——当我们能够不依赖于某个身份和角色去赢得尊重时,我们必须要真正地内心强大。
就像老公给儿子道歉的过程,他是经过了多大的一个心理突破,才不依赖于父亲的强势角色,而愿意真诚地向儿子表达歉意的。
如此,育儿真是一个成长自己的过程了。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