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纪实电影《生门》,一部通过在武汉中南医院孕产科对几位高危妊娠患者和患者家属的跟踪拍摄,让观众对医疗工作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着崇高的医德和高尚的人格,竭尽全力挽救孕妇和孩子的生命,用天使一般的爱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影片简介如是说:“这部拍摄团队耗时700多天,在中南医院多机位跟踪拍摄了两年,素材量达500个小时,形成80多个故事,最后从拿到拍摄对象授权的40个完整故事中选取了这4个故事。影片并未回避在这个为生命而设的战场上的“残酷”。在紧张之余,镜头也没有漏掉产房里的人间温情,医患之间带有幽默感的交流、手术成功后在医务室里医生露出的腼腆的微笑,这些瞬间都被真实拍摄下来。”
其中一个重要的桥段拍摄的是一对从湖北偏僻农村转院而来,怀有双胞胎的高危产妇,糖尿病加上子宫前置,在住院期间出血频繁,为了保住大人和孩子的生命,医院在生产前要不间断的输血,高达五六万的医疗费用使医生、产妇和产妇家属一度陷入两难的境地。
产妇的丈夫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农村男人,那种无奈、纠结、绝望的眼神和眼睛里打转着的泪水,叫人动容。
医院工作人员提议去信用社贷款救人,当他的哥哥返乡带着户口簿去信用社详细讲述了三条生命是怎样的命悬一线的迫切,急需贷款救命时,信用社的公职人员却告诉他贷三万块不仅仅要提交户口簿,还要有担保对象和信用评估,只有拿到贷款卡之后才能申请贷款,那个男人的哥哥呆若木鸡,眼神空洞,在信用社门口徘徊着不愿离去,镜头给了他近六十秒的特写,形容憔悴,脸色灰暗无光,面部皱褶形同刀刻,一身朴素包裹下的疲惫,如落日余晖里将要归巢的倦鸟,却迷失在期间的丛林。
最后,这个使人肃然起敬的兄长回到村子里借遍了全村三十多户村民,终于凑齐了五万块钱,小心翼翼的包裹起来,备了些产妇在医院可能用得着的急需物件,和妻子一起启程,赶往去武汉中南医院的路上,画面里的他,背影高大,脚步有力而踏实。
幸运好像总是被善良驯服,产妇剖腹产后顺利生下一对千金,母子平安,医院给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医疗方案优化,并适度减免了部分费用。一周后产妇出院,两周后一对千金出院,镜头下的他们笑容灿烂,知足而幸福!
另外一个家庭,戴眼镜文质彬彬的年轻丈夫和穿着还算体面的妈妈,梳着大背头带着大黄金戒指的爸爸一起陪同产妇来到中南医院,经检查后医生告诉家属孩子会在出生后,有可能存在智力缺陷,而这种可能性并不高的情况下,一家人坚持要医院做引流手术,得到了主治医生和护士长的坚决制止,出于人道,国家也不允许引流超过二十八周的胎儿,在反复的说服下,家属才勉强同意施行剖腹产手术,从他们所有人的脸上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喜悦期待,有一种叫人发怵的怨恨焦躁。
随着产房里一声啼哭,一个肢体健全毫无缺陷的男婴降生,当护士抱给他们看孩子时,竟然没有一个人仔细端详,只是草率一顾。
婴儿需要在保育室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医生急切的与孩子的父亲、爷爷、奶奶商量关于孩子的治疗一事,就在楼梯的拐角处,劝说他们不应该轻言放弃,毕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背光的角落里,孩子的爷爷说:“万一孩子走了,钱白花了怎么办?”直至医生表现的异常愤怒,孩子的爷爷终于拿出一万块钱,摄影师给了他们一个直推的镜头。
不幸的是,或许用“庆幸”这个词汇更切贴吧,孩子在温暖的保育箱里,在没有亲人热爱、渴望的眼神中离开了这个外像美丽,原本冷酷的世界,没有做任何的影像交代,只是一行提示孩子夭折的文字。
我想孩子的家人,或许在孩子尚在的时候,已经悄然离开了……
没有人责怪他们,每个人都在荧幕的背后思考换做自己的人生考题,该如何填写正确的答案,毕竟生不易,活下去更难,
母亲的伟大,是这部纪实电影最为动情的旋律,在生死抉择面前,没有丝毫的恐惧,俨然一个冲锋的战士,随时准备着牺牲自己年华美好,来换取孩子的一声啼哭。
那个面容姣好的产妇,产后大出血,几次心脏停跳,输血一万八千毫升,相当于全身换血五次,体重从手术前的六十公斤到临出院的三十天里,骤降到三十五公斤,脸色苍白却笑容灿烂,一个叫人肃然起敬的女人,一个叫人可亲可怜的母亲!
电影妇产科主任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能生育免费,那就太好了!平实却一针见血。
生儿育女从来就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事,它关系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强盛与衰弱。
我们总是把所有的责备都给了医院,把所有的刁难都给了医生,其实仔细一想,医院、医生、患者,都是现行医疗制度下的哀鸣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