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陪葬帝陵历来是皇帝对去逝的忠臣良将、国家功勋的最高奖赏,有资格陪葬帝陵者主要是宗室长辈、嫔妃近亲及国家元勋。
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说:密戚懿亲,旧勋宿德,委质先朝,特蒙顾遇者。自今以后,身薨之日,所司宜即以闻。……赐以葬地,并给东园秘器。事从优厚,庶敦追远之义,以申罔极之怀。
在陪葬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墓群中,有两位薛氏族人,一位是河东薛氏西祖房裔孙,位居河东三凤首凤的天策府记室参军薛收,还有一位是一名道士,叫薛赜,薛赜不仅是唐代道教史,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的著名人物,新、旧《唐书》之《方伎传》均专门辟有《薛赜传略》。
1974年4月,在唐昭陵所在的陕西省礼泉县境内,该县北屯乡西页沟村西南约500米处的一处墓地中,出土了《大唐故中大夫紫府观道士薛先生墓志铭并序》这本《墓志铭》对于了解薛赜的生平及澄清有关历史学术争议问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根据这本出土的《墓志铭》记载:薛赜死后,“陪葬于昭陵之所。王人监护,事加周给。”薛赜,显然是作为功臣宿旧得以陪葬昭陵的,其丧事由国家出面主办,这在当时可谓备极哀荣。
近代改革家,也是历史学家的梁任公(梁启超)先生曾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这句话一语道出了史料之于治史的重要性,《大唐故中大夫紫府观道士薛先生墓志铭并序》虽然只是上世纪出土的一方墓志,但其中对薛赜生平进行了全面梳理,给人以直观效果。经过数据统计,志中引用碑传谱牒资料8种,实录、档案、奏折、起居注20种,政书类文献20种,笔记、文集等40种。该墓志虽然侧重道学理论,但对隋末唐初的政治着墨尤多。目前,该墓志除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该院道学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教授,《三秦道教》杂志执行主编,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樊光春先生曾予以刊布,后来又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沛教授收入其楫录的《昭陵碑石》外,鲜有人关注并进行研究。
查阅已出土的薛赜《墓志铭》的记载,其与新旧《唐书》的记载并不一致,出入颇多。《墓志铭》记载为薛赜,字远卿,而两《唐书》本传则记载为薛颐,没有记其字。考诸其他文献也有这种情况,在《唐会要》《仙传拾遗》等书中作“薛赜”,在《冥报记》《太平广记》《玄品录》《全唐文》等书中则作薛颐。颐与赜因两字字形相近,在传抄过程中极容易弄混,查《广弘明集》卷七《辨惑篇》载:“薛赜,下助隔反”,又查《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七为《广弘明集》卷七释音曰:“萧瑀,于矩反;薛赜,仕责反。并人名。”可见其人名应为薛赜,而非薛颐。又“赜”有“幽深、深奥”之意,《汉书·律历志》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莫不用焉。”所以,薛赜之取字远卿,也正好是名与字义近相符。因此,《墓志铭》的记载应该是正确的,而新、旧《唐书》的记载则极有可能是错误的。
《墓志铭》记载薛赜籍贯为黄州黄冈,今湖北新洲人,而新旧《唐书》本传记载是滑州(河南滑县)人,这与志文不合。关于这一点,《昭陵碑石》的编者张沛教授对该墓志所加的按语中也已指出,但张教授也不知孰是。另据查证《仙传拾遗》卷三《薛赜》条载:薛赜,河东汾阴人,后居渭州。后来的道籍如《三洞群仙录》和《玄品录》的记载与其相同。这样,有关薛赜的籍贯就有湖北黄州(黄冈)、河南滑州(滑县)和河东汾阴(山西万荣宝鼎乡)三种说法。
先看河东汾阴说,与前两种说法相比,这种说法出现的最晚。河东汾阴薛氏是中古时期的著名大族,隋唐时期更是数一数二的高门显姓,河东汾阴薛氏,源于山东古薛国,迁自巴蜀郡守;兴于北魏,盛于隋唐;五代式微,北宋再现;元明及清,仕宦接踵,天下望族,薛氏隆宗。薛姓自北魏入河东郡姓以后,初唐被列入关中郡望,系唐代八大豪门,盛唐为皇亲国戚,其中宰相4人,薛元超、薛稷、薛纳、薛贻矩;封公爵者42人;任尚书及赠尚书者28人;授侍郎29人;任大将及节度使、总督、太守、刺史、太守218人;任知州、县令等地方官员609人;唐、宋两代中进士159人。仅古汾阴薛氏唐、宋两朝考中进士者就达47人,薛氏南祖房薛推后裔薛令之更是大唐福建第一位进士,开蛮闽文化之先河,其后裔迁徙温州的薛氏唐宋进士达112人。河东三凤理学,岭南浙东学派的分支永嘉学派,阳明心学,甚至陕西关学、中原洛学的若干分支,都曾经是薛氏贤达名人所创造的文化辉煌。唐宋两朝,汾阴薛氏考中进士的,在初唐就有16名:薛播、薛稷、薛存诚、薛延老、薛处、薛彦辅、薛彦国、薛彦伟、薛彦云、薛縂、薛公达、薛庶、薛蒙、薛放、薛保逊、薛韪;宋初有2名:薛映、薛南。这些考中进士的人中,有七兄弟进士及第者,也有祖孙三世进士及第者。历史上,薛家将更是名满天下,仅唐代就有薛举、薛仁杲和薛仁贵、薛嵩等等。攀附名门望族是中古时期极为流行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末道士杜光庭在编撰《仙传拾遗》时极有可能是想当然地把薛赜附籍于河东汾阴著姓薛氏,而后世的道籍也不辨真伪,因袭其说,于是就有了河东汾阴之说。
又查隋代有“马赜,河东汾阴人,少好玄言,去俗为道士,解天文律历。隋炀帝时,引入玉清观,每加恩礼,召令章醮”。其人名与薛赜同,又占籍汾阴,亦易混淆。《玄品录》就将二人事迹混为一谈。
湖北黄州(黄冈)和河南滑州(滑县)都不是薛氏郡望,因此薛赜籍贯究竟属于何处,还需史料和文物进一步定论。虽然新、旧《唐书》本传都没有记载薛赜的家世出身,但根据《墓志铭》提供的线索,其曾祖明孙,为齐中书侍郎;祖仕敬,梁武帝褒赠北定州刺史;父宠,陈期思县令,这都是发生在南朝的政治事件,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从公元502年—549年在位,这与薛赜的家世基本吻合,因此湖北黄冈说最有可能。
据此可推知,薛赜应该是出身于南朝的一个官僚家庭,其世系为:明-孙—仕-敬—宠—赜。此可补新旧《唐书》本传之缺失,这条记载也证明,南朝时期,湖北黃冈一带已经居住有薛氏族人,并且已有族人在南朝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