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真的纯属偶然,对作者根本不熟悉,也属于较为小众的书;但往往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在一次朋友家中聚会上看到了这本书,而且还是临走前朋友把这本书递给我让我翻阅;刚开始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只听朋友说作者是绘画心理治疗师,她通过让受访者画画来了解受访者的心理活动;我边听边看着这本书的目录,随手指着一章问了朋友该章的内容,朋友讲得有声有色,挑起了我的好奇心,她跟我说这本书就是作者通过对不世界不同地方不同文化下的人的观察总结出来的一些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的总结,并给我讲了几个书中的有趣故事。就这样我决定找她借来看看。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会花不到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兴许是书中的故事简短,兴许是故事潜意识里触动到了我,书中印象最深的几点是:
大家真的对干净的定义保持一致吗?
在对待干净与不干净的问题上,由于不同的人对干净一词的定义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拿中国人与美国人来说,中国人会觉得到家中换好室拖鞋是干净的表现,而美国人则持有不同的观点,另外感到吃惊的是有些美国人不仅把鞋穿在家里,甚至在床上躺着的时候也穿着鞋,而且他们认为这是干净的。做为同是中国人的你,此时你是什么观点?会不会多半是觉得恶心,觉得太不干净了?也理解不了这种行为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美国人对干净的定义,他们认为,美国大街上都是非常干净的,即使你在外面走半天,回来时你的鞋底还是会很干净,所以自然穿在床上也会被接受;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就不太一样了,你走在大街上,一路上你可能会踩到痰,口香糖,或许其它不明的事物,你回到家里鞋底通常都是脏的,那么你自然也就认为进入家门是需要换鞋的。
或许你觉得这并不太能说明对干净定义的不同,毕竟在中国也有很多在公寓之外的地方是穿着鞋在家里呆的,只是睡觉时会拖掉而已,那我们就再来看看其它例子,也是一个最典型的蹲式厕所与座盆式厕所。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过一些外国人对于蹲式厕所的吐槽,而今天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抵触使用座盆厕所的,因为不同国别的人对干净的定义不一样:中国人普遍认为座盆厕所不干净,因为上面留着很多不同人坐过的细菌,而你决定不想让自己的屁股再坐上去,所以觉得蹲式的更干净;但是在其它国家的人眼里,你蹲着上完厕所后,清洁时的厕所水会溅到你的裤子上,这些水是不干净的,还要冲到裤子上,就更让人觉得恶心了。怎么样,细品的话,你是不是觉得还真是对干净的不同定义引发出来的不同态度呢?看到这一个案例,提醒了我凡事真的要考虑从不同角度去看,从别人的立场上去看,即使你无法理解,也应该尊重这种不同。
书中给出了非常多的例子来证明在不同角度下对一个问题有着的不同定义,包括对比了中国人对待时间的灵活程度以及德国人对待时间的刻板程度,如德国人家的孩子来你家玩,说完了17点来接孩子,但是那时孩子们玩得正嗨,做为中国人的我们可能会让孩子们多玩个几分钟再结束派对,而德国人家的家长就不见得会这样,他们可能就真的直接停下来,然后结束派对。
又如在对待高效率的事情上,也是有着不同的看法,中国人习惯于一次灵活处理很多事情,比如在国内医院前台你时常看到护士一手接着电话,一手正检查着下一位访问者的资料的情景,在我们眼里,这样做可能会提高效率,但是在德国就不见得是,因为他们认为一次只做一件事情才能保持最高工作效率。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还没有想到过世界还有一些本身是天才但却无法成为天才的人,书中提到的是一个在南非一酒店的职员,他因为能看穿别人看不透的事物,比如同样是一幅树画,别人只看到了表面的一颗树,而他却能看到树干里流淌着的血液,他还能准确的分辨出路过的人的性格,只是他的这一些天才般技能却被人们视为精神病而非我们所崇拜的天才。
我也没有想过世界上还会有文化流浪者,这些人通常不接受母国的文化,因此逃离到其它国家,但是也无法真正融入到其它国家的文化中去,然而也回不到母的文化中,只能一直流浪,他们的心找不到一个可以落脚的根。
总之,这本偶遇的书给了我意外中的收获,永远要有一颗能接受世界多样性的心,你可以不理解,但请一定要尊重这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