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讲了战国时期的一个武士精神,有几个比较经典的例子,一是信陵君指挥安陵君让自己的属下去攻打自己的儿子,帮助自己的祖国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父子之义从宗法制出发更为亲近,因此拒绝了国家大义的需求。然而作为臣子,这样拒绝又会为主公带来危险,最终选择自杀。二是,在豫让袭击赵襄子,躲在桥下,等待出击。这时路过的赵襄子马惊了,他派属下去查看情况。他的属下一看是老友豫让,如果放走豫让就是不忠,如果背叛朋友就是不义。他选择了自杀。
为什么古代的人会有这样的行为呢。这种精神的原由就是,君臣之义在战国时代并不充分,受宗法制影响,由底层的士对最上层的君主直接负责是不可能的。再加上士的流动性变大,作为贵族的荣誉感以及声誉成了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撑。
对待君主,是临时性的。对待自己的名声,是永久的。因此,古人就在自己的荣誉感和对君主的义务之中徘徊,在两者冲突的时候,选择自尽,以全自己的名誉。因为相较于当下的利,万世的义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