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价值观中有这样一条,如果买来的书,看完后哪怕只有一句话对自己有影响,那就非常赚了。最近看古典写的《跃迁》,这是一本关于成长方法论的书,当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一、带着问题去学知识
为什么要带着问题去学知识?这个时代信息爆炸、知识太多、干扰太密、认知散焦......如果不想明白、想清楚自己要学什么,空有一颗学习、上进的心,反而会让自己陷入知识焦虑中,而带着问题才能聚焦,捕捉自己想要的知识。
传统的学习方式按学科分门别类一个个慢慢学,学完后在用到相关领域去解决一个个问题。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局限再某个学科领域中,再说了学科分类也只是人为的划分而已,知识本身是没有边界的。沿着这个思路去想,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渗入到各个学科中去寻找答案,这样才学习的过程中能有意识地捕捉与问题相匹配的知识点。反过来,如果学完学科知识在去匹配问题,就本末倒置了。成甲老师在《好好学习》一书中的讲到,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这是目前我见过最简单深刻的归纳。
明确了学习目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心态也会好很多。
二、相关性与好奇心
那么多知识该学哪些?这个感觉很有价值,那个也很有趣,到底该先学哪个呢?该花什么样的时间来学呢?都想学啊,最后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跃迁》提出了一个方式,按照相关性和好奇心两个维度来进行优先级排列,比如每个维度按1-10分级。相关性是指跟你当下收入挂钩的紧密程度,好奇心是你感兴趣的程度。想起了一句话“先做自己该做的事,再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点相近。
然而.........
复盘我最近两周的学习状态,复习执业考试的相关性是8,好奇心是3,而打游戏的相关性是3,好奇心是7。从理性的角度看,我应该选择复习执业考试,而不是花时间打游戏,但最终我选择打游戏,我想是心情太差的原因。这让我想起了万维钢老师再《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一书中讲到的,让我们作出决定的是情绪,而不是理性,任何决定都是大脑中两种情绪斗争的结果,理性只不过充当了情绪的工具,用来说服对方罢了。就像我复习执业考试是非常理性的做法,但最终胜出的是心情差。
吾生有崖,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不管怎样,精进的路上,药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