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数学启蒙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一)
前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必经的四个认知发展阶段之一,由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思维建构的过程,每个孩子都要经历且一定会顺次经历以下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之后)。
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又可分为两个时期:
(1)前概念期,约2~4岁。这时候开始出现符号联想力,发现有些东西能够用别的来代表。同时出现了内心再现形式:模仿、象征游戏。
(2)直觉思维期(前逻辑思维时期),约4~7岁。孩子会对表面现象作出反应,并将无关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思想、思维呈现直觉性、泛灵性、不可逆性。
在实际生活中,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已进入幼儿园和学前班,每天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和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包含了数、量、形方面的知识,又有空间、时间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多种感觉与知觉材料,辅助儿童经过一番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促进他们的感性认识逐步达到理性认识,向具体运算阶段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既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又发展了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力等。
(一) 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与思维训练
在家庭教育中,口头数数是父母教给孩子最为常见的识数方式之一。但是这种口头数数带有“顺口溜”的性质,即口头会数,但不一定懂得数的实际意义。实际上,儿童必须在掌握了基数、序数、相邻数、数的组成,以及数量守恒后,才标志着儿童初步形成了数的概念。
儿童掌握计数活动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 口头数数的能力,即按照自然数列的顺序,说出数词的能力。
(2) 逐一计数,能够按物点数。
(3) 掌握总数的意义,即说出所数的最后一个数,代表被数物体的总数量。
同时,逻辑思维观念在儿童对数的理解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之同时叠加发展。
对于数的概念形成起作用的逻辑观念有:
(1)匹配:比较物体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2)一一对应: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逻辑观念
这种不经计数的比较是一种前数观念。一一对应是对数的理解的一个基础。
(3)比较:使客体彼此发生关系。
(4)排顺序(系列化)
在数客体的时候,儿童必须在某种次序中考虑他们,才能保证对每一个只数一次。
(5)类包含
“一些”和“全部”的关系。这是理解数字是一种关系的基础。
(6)数目守恒
即在判断物体的数量时,不管物体的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如何,都能认识到物体的数量不变。
以下是结合有趣的交互情景所做的一些设计:
(1)一一对应,比较物体的多少
帮助儿童从两个物体的比较开始,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之处,以后逐渐增加比较个数。在区分数量多少的练习中,要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引导孩子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在适当的时候,增加物体某些属性的变化,让儿童体会虽然属性不同,但对数目多少没有产生影响,加深对数实际意义的理解。
(2)练习口头数数的能力
第一步,画面中不时出现一些巡逻的小精灵,儿童通过点击“捉”到他们(此时,小精灵站住不动),并伴有语音计数。此步骤,帮助儿童建立物体与数字的关系,加深凭记忆、按顺序识读背诵自然数的能力。对于能力较强的儿童,可以加入辨别颜色的条件,例如只“捉”红色的小精灵。
第二步,要求儿童再次数一数画面上有几个小精灵,并点选牌子上的数字。引导儿童掌握总数的意义,即说出所数的最后一个数,就是总数。
第三步,屏幕中出现小叉子,用小叉子再次点击小精灵,小精灵消失的同时再次点数小精灵数量。再一次体会点数。(图略)
第四步,对能力较强的儿童,在练习点数的同时,可以加入颜色的条件。例如:分别捉红色、黄色的小精灵,数红色、黄色的小精灵。
(3)感知基数的实际意义
引导儿童不受物体颜色、大小、形状以及排列位置的影响,逐一点数水果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4)感知数目守恒
引导儿童观察、体会数目不因外部特征和排列形式的改变而改变这一特点,感知数目守恒。例如:哪些烤箱中有6块饼干。
(5)数的组合与分解
数的分解与组合是加减思维过程的形象化训练。儿童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两部分合起来又组成这个数,掌握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数的分解与组合训练强调的是思维过程。儿童有可能在组数过程中“顾此失彼”,可以引导儿童将已组好的“核桃”拆分,重新分配。
(6)数与量的综合思维练习
下面的练习要求把线轴按数量从少到多排列,是儿童在同时掌握了排序、数数、数的守恒基础上的综合思维练习。
未完待续,后续请见《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数学启蒙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