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在强调社会分工的时代,任何领域都在不断细分,
既然做不到面面俱到,不如在一个点上无可取代。
如此判断无可厚非,
可如果我们的思维与信息输入也因此趋于单一,
便很容易陷于自我的思维枷锁。
作家罗振宇提过一个“水桶-泳池”的类比:
意思是说,以前的知识好比装在桶里的水,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汲取水桶里的知识,
等你把整桶水喝完了,
你就能在相应领域出师了。
而在经历知识大爆炸以后,
知识仍是水,却已似汪洋大海,
所有知识彼此交融,
你无法汲取消化,唯有遨游其中,
借由不同领域的知识,探寻更深远的海区。
《跃迁》里说:
“高手并不是
能力比我们强、
智商比我们高、
定力比我们好。
只是因为他们
思考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
并由此看到了更大的系统。”
不知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但凡有事请人帮忙,
却总患得患失,担心对方把事情搞砸。
这是因为,
你对事情本身缺少了系统的认知,
也就无法抓住关键,掌控事态的发展,
进而沦于一种安全感真空的状态。
对《平凡的世界》中
一个情节印象很深。
孙少安花钱买设备、建厂房、
请师傅、雇工人,组建了完整的产链。
可等到实际运营时,烧砖的环节却出现问题,
由于他请来的师傅是骗子,
烧出来的砖都碎了,
导致砖厂一度面临倒闭。
而少安东山再起时,
他不仅花重金请来专业的烧砖师傅,
而且亲自学习烧砖的技艺。
这不是说,他从此要亲力亲为,
而是在明白办砖厂这件事的关键后,
他只要能抓住烧砖这点,
就能无所顾忌地将各个流程委托出去。
换言之,认知上的破局,
让我们能更好地跟别人合作。
就像经济学中的沃尔森法则
——你能得到多少,
往往取决于你能了解多少。
唯有对一件事有系统的认知,
则不管是自己做,还是请别人做,
才能时刻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否则所谓合作,
往往会降格为单方面的随波逐流,
并以惨痛的失败作为试错成本。
作者 | MBA智库 姜榆木
来源 | MBA智库(ID: mbal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