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准备教学时,按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起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与阐述、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教学行为、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流程的确 定以及教学方案的撰写等。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原 有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最重要的因素。
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 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况且,教材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尽管编写者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来构建教材体系,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完全满足现实中的每个学生的需要。如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写得十分详尽,也不可能把一些定理、法则、公式、规律的发现探索过程叙述得清清楚楚;教材编写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及时地把一些反映时代的内容收集进去……所以教师必须客观地认识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教学实践也已证明:同样的教材内容,同样的学生基础,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教学效果就不一样。
3.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就需要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的学业行为。
4.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什么是学习?怎样进行学习?不同的教育观有不同的看法。从 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学习的方式实质上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教育要求的体现。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也就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交往,课堂的交往形式单一。这种学习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