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几个事情挺触动我的,一是与一位孩子就读海淀某名小的大牛家长,聊了聊国内公立校大致的教育氛围,二是今年频出的好未来事件,三是我和几位本科好友聚在一起感叹大学期间的不学无术,四是看了让人泪目的《摔跤吧爸爸》,感叹别人家的爸爸真棒。
先来说说国内的公立校,北京的名小,老师的学历背景肯定差不了,不过在“教书育人”四个人上可能也要打个问号,收受家长礼物,营造攀比之风,听来还是挺毛骨悚然的,未成年人最关键的知好恶、懂事理的阶段,若在这样的氛围中,到底是好是坏呢?
消费升级,最先传导的是教育“升级”,我们小时候是很少参加课外补习班的,我想部分原因是家里没那么多钱花在教育上,现在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在孩子身上,尤其是教育身上花钱更不在话下。多花钱在教育上是非常对的,在孩子没有太多判断能力时,家长的判断力就很重要,把时间花在什么事情上才是值得的呢?学习这件事情,花钱事小,时间事大。好未来在商业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这样的全民奥数对于培养兴趣、求真知是否有用呢?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都只有一次,到底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呢?
再来说说我们不学无术的大学生涯,不得不说我们本科的几个老铁都是爱反思的人,聚到一起总要总结反省一下青春时光的浪费,计算机学科其实体系并不繁杂,毕竟整个计算机发展也就是百来年的事情,可是国内大学的学科体系设置却非常糟糕,不成体系,很多东西我们都不知道为何要学,学了又能做什么,最典型的就是大一第一学期就来学线性代数,每节课就看老师在黑板上翻腾各种行列式,根本不知道这些和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学这玩意有什么用,直到很久很久以后开始了解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才知道原来线性代数这么有用。国内的大学教育可见一斑。
最后落回到家庭,春节的时候本科室友回国来给孩子落户口,聊到国内爸爸和美国爸爸的不同,国外的男同学都会承担很多照顾孩子的职责,国内的基本都当甩手掌柜,还有越是刚生完孩子,越拼命在公司加班的。国内家庭中,爸爸这个角色大多是缺位的,而爸爸恰恰又是最重要的,他会是孩子的榜样。最近《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票房口碑双丰收,大家都说片子好励志,满满正能量,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阿米尔汗饰演的爸爸在家庭中所花的时间、精力是惊人的,他把整个心都放在了女儿身上,他知道女儿的特点,单这一点我想99%的爸爸都做不到,甚至大多数妈妈也做不到。
前三个事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最后一个是家庭教育。每次看到小学生们赶各种课外班,学习各种东西,我总会又心疼家长的时间和金钱,又心疼小朋友,如果整个学校教育都没有在教正确的学习方法,都没有在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真正的天赋和兴趣所在,没有教会大家正确的思考方式,只是把知识拆散了、揉碎了灌输给每个人,这些时间花的还值吗?会不会有人应该真正做些“教育升级”的事情,而不是继续强度更大的题海战术?我最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情,有同好的欢迎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