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或许大多有这样的经历,放学回家,看见两个同龄小朋友打架,忍不住就会跑去看个究竟。
过去一看,这两人都不怎么熟悉,也许会在一边做“啦啦队”,也许会上去做“老娘舅”,也许就是看看热闹,然后蹦蹦跳跳继续回家。
如果过去一看,啊呀,不对,其中一个是表弟,而且看上去还有点吃亏。那时的反应,可能是立马把书包扔了,冲上去就挥起小拳头。
到底是什么原因,在那个时候,几乎不用思考,就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因为这个小朋友是表弟,表弟是阿姨家的儿子,阿姨和妈妈是姐妹,两家是亲戚,亲戚就是一家人。这个“一家人”,就可以理解为“同气”。
既然是一家人,那就一定要帮忙,这个不用思考,也不用动员,是自然而然的事。这就是“同气相求”。
这个忙不仅要帮,还要帮到位,立马放下书包冲上去,用“小拳头”把另外一个小朋友打跑。这就是“有求必应”。
所谓同气,简单的说,就是“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门在外,常常说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也是因为同气。
同气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同气相求,有求必应。每当有地震、水灾等大的灾难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关键时刻大家之所以能够如此断然和坚决,骨子里头就是同气相求。
这样来理解同气,是相对比较形象、比较通俗的一种类比。实际上,我理解的同气是可感知的一种内在连结,至精至微,若有若无,甚至无形无相,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清楚。
同气作为这样一种可以感知的存在,似乎能够穿越一切,可以表现在地理位置上,也可以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乃至可以表现在我们生活、身心的各个层面。
为什么我们与有些人愿意相交相知、甚至两肋插刀,对有些人就是莫名其妙懒得搭理、甚至心生讨厌,这里面的原因其实也有同气的成分。
用针过程中也有类似体会,有些人坐在面前简单交流一下,就觉得特别容易沟通,说啥都能理解,双方好像很投缘,跟老朋友似的,这样的人大多是应针见效。
有的人坐下来,沟通了半天,还沉陷在自己的执念里,沉浸在过去的病史或病情中,始终不能把注意力放到当下,双方很难形成互动,这样的人效果往往会慢一些、差一些。
有时候一个默契的眼神,就是医患之间的一种同气表达,导引某种意义上也是求医患之间的同气。用针效果好不好,跟医患之间是否同气有很大关系。
同气相求是黄帝内针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则,针法上一般讲“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在黄帝内针的体系里,讲的是“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
黄帝内针所强调的同气,在具体应用时,主要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三焦同气,一个是经络同气。
三焦同气,就是看不适之症在上中下三焦的哪一部,就到所对应的哪一部用针取穴。
经络同气,就是看不适之症在三阴、三阳的哪些经或络,就到所对应的经或络用针取穴。
黄帝内针之所以有立竿见影、效如桴鼓的特点,原因就在于同气相求、有求必应。
学习黄帝内针,必须在同气上多参多悟。学用黄帝内针,其实是在跟黄帝内针求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