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幼儿园,家长经常会抱怨孩子普遍难管教的两个方面——吃饭和睡觉。
有一次一个家长一大清早就情绪激动地冲进学校,后面跟着正在尖叫的儿子。父亲看到我和助理老师就开始大吐苦水:
“我们实在是受不了了!他连续几天都晚上过十二点还不睡,早上怎么叫也叫不起来,叫起来了就这个样子!求求你们了,中午别让他睡了!”
我连忙安抚他的情绪,这位可怜的父亲,眼睛都急红了。他这几个星期以来一直在反映儿子的睡眠情况不好,我们也试着让小朋友中午少睡,睡一会儿就把他叫起来。但小朋友太缺觉了,中午不让他睡下午听听故事就会开始打瞌睡,甚至有时候玩着玩着就会趴倒在桌子上。
显然小朋友每天晚上都是困到不行才倒下的,这个最耗家长精力,小孩子熬起夜来伤不起!但怎么能让小家伙乖乖被放倒呢?特别是那些天生精力充沛,对命令无感的“小淘气鬼”们,可真的是对家长的一大挑战!
这里就要提到管教中在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日常惯例Daily Routine。
Routine经常听到,到底是要做些什么?
西方国家为幼儿建立“Daily Routine”已经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为写这篇文章我特地搜索了一下国内相关的文章,发现谈论为孩子建立日常惯例的概念并不是很多,最广为人知的使用可能还是在《正面管教》中的“惯例”章节。即使是routine这个词本身,也很难在中文里找到相对应的用语,意思相近的有“习惯”,但关注点并不一样。
Routine简单来说就是为孩子每天重要的活动建立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活动流程,让孩子的生活变得越重复越规律越好。
例如“吃饭惯例Eating Routine”会建议一日三餐都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以及与固定的就餐者进行;“睡眠惯例Bedtime Routine”则需要用一系列相同的睡前活动来让儿童逐渐预感到“睡觉”这件事情的即将发生。
早上叫孩子起床也是一件麻烦事,于是“清晨惯例Morning Routine”应运而生,关注点是不要让孩子出现“起床气”,以及乖乖在爸爸妈妈出门迟到之前把自己准备好。
Routine在现代管教方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人人都在谈管教∣你真的了解管教么?》中我提到过,现代管教与传统管教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主要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而不是事后阻止甚至惩罚。
所以日常惯例旨在通过养育者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帮助孩子固定或者建立每天规律重复的活动流程,通过不断重复同样的活动时间和内容,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内化”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孩子需要天天模式化的惯例么?有什么好处?
常见的解释是孩子需要结构化的生活和每天可预测的事件,来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成人可能会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感到厌倦,而孩子会在日复一日同样的日常惯例中绽放。”
这里我想说说我通过自己的体会,对于孩子为什么需要日常惯例的理解。
第一次接触到日常惯例的概念时女儿莎莎还是小婴儿。为了她晚上的哄睡我搜索了“睡前活动流程bedtime routine”究竟应该怎么操作,找到的文章都说要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流程,这样婴儿会有即将进入睡眠模式的预感,从而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更神奇的是,文中都提到婴儿会在流程中慢慢就自动产生困意了!
想想也挺有道理,跟几个月不到的小婴儿也不能沟通,总得找个方式让他/她知道爸妈的期待是什么。也许不断的重复一个流程,“内化”了之后他们就理解了吧?
之后吃饭睡觉我都有意识地为莎莎建立routine,女儿在这些方面也很少出现问题行为,让我很是省心。以至于我越用越顺手,大部分跟她需要协商的事情,都会使用日常惯例的思路。例如莎莎三岁左右的时候,天天吵着要穿裙子,可哪里有那么多的裙子让她穿啊?
于是我先是向她解释了不可能每天都穿裙子的现状,然后建议我们建立一个“一周穿衣日常惯例”——周一公主周二休闲周三运动…以此类推。她很欣然地就接受了,并且天天严格按照计划遵守,很快就习惯成自然,再没为穿裙子的事情纠结过了。
这时我就开始发现,建立routine还可以让孩子知道可以期待的是什么。这样孩子开始产生“延迟满足”意识的萌芽,以及为生活做计划、自己掌握下一步将如何进行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走上了开始慢慢发展自律能力的道路。
而且孩子内化了日常惯例之后,会大大减少成人与孩子之间的权力斗争,孩子也会更有合作意愿。成人不用凭心情看到孩子没有在做自己希望的事情的时候就看不顺眼了,因为大家都习惯了routine,必要时候提醒一下就可以了。不需要家长时时为孩子的事情心焦,孩子也不会出现被家长越催越是找不着头绪的情况。
更加深层次地理解孩子真的需要日常惯例这个事实是在开始当上幼儿园老师之后。
每年的新生入园,可以帮助减轻他们入园焦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断给他们介绍挂在墙上的“学校日常活动时间表”(见下图),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等到所有的活动都完成了,爸爸妈妈也就要来接他们了。
这样小朋友很快就能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可预测的因素,成为他们安全感的一大来源(当然还有与成人和其他小朋友建立的联结,又是一大来源)。后来他们会自己看着时间表讨论,现在是什么活动,下一个活动是什么。
图片说明:这是我班上每天的日常惯例活动表。
而让我真切感受到环境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还是通过幼儿园班上有阿兹伯格综合征的小凯小盆友的一些表现。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阿兹伯格综合征在儿童身上的表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们痛恨变化,极度需要规律。因为对于一般孩子来说完全算不上挑战的变化,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大的压力来源。
以至于有一次小凯热爱的助理老师原本要给他们读故事书,临时需要离开一下,于是我就径直走过去坐在了圆圈中间。他怔了一下,然后就立刻惊慌地一边叫“我要Ms.P!Ms.P去哪里了!”,一边开始攻击他身边的小朋友!他的表情十分惊恐,处于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状态。
他体会到的是突然一切就变得混乱不一样了的世界(换了个老师)对他产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所以如果将routine的重要性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解释的话,就是人类对于可知的、有秩序的现实部分感到安全,而面对未知的、混沌的状态,人类会感到无法控制的恐惧。这是我们的集体属性。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在探索这个未知不可控的世界的过程中,需要时刻面对处理大量的压力,才能从这个一片混沌的世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来。
所以为了让压力降到最低,他们需要任何可以保持不变的事物保持不变,才能有精力去处理其他不断出现的变化(例如他们的身体就在一直变化中)。所以他们喜欢不变的养育者,不变的居住环境,不变的身边的人群,以及不变的日常惯例~
建立日常惯例的原则是什么?
对于为一岁不到婴儿期的孩子和一岁以上大一些的孩子建立routine的原则有一些区别。
对于小婴儿来说,他们的所想即所需(What they want is what they need),所以成人面对婴儿唯一需要遵从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帮助小婴儿建立routine,成人需要做的就是,围绕他们的需求来帮助他们将规律固定下来。
例如成人需要观察婴儿入睡的时间,然后在相应的时间段内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睡眠环境,可以有一些引导的活动安排,例如建立睡前惯例。这些都是在婴儿已有的规律基础上帮助他们保持规律的手段,而光不是基于成人需求的基础。
孩子长大了一些,特别是一两岁以后,不再是事事都需要得到满足的小婴儿了,日常惯例的主要目的就慢慢开始向管教转向。养育者可以将routine作为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以及解决孩子与成人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冲突的的有效工具。
每次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新的活动流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孩子明确,建立这个新流程的目的是什么,特别是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或者要改变一个不良生活习惯之前。
例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家长与孩子睡前斗争的案例,我在给家长建议如何建立睡前流程的时候,就特别提到,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晚上定时睡觉对他们身体和大脑发育的重要性(这时网上资源就是最好的帮手啦~),然后让孩子自己考虑,如何可以做到定点睡觉。
等孩子到了这个考虑层面的时候,就可以借用一些好的点子来帮他们做一个睡前流程表。例如列一个任务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打一个勾,勾打完了就该睡觉了。
图片说明:这是我的班上的一个睡前流程表的手工项目,做完一件事关闭一个小窗口。家长纷纷反馈效果很好~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成人也需要对于孩子已经形成的routine加以关注。例如我的女儿总是喜欢在晚上刷牙之后换睡衣,我有一次忘记了考虑她的既定流程,让她先把吃饭吃脏了的衣服先换掉,再去刷牙,立刻遭到了她的强烈反抗。俩人较了半天劲,还是最后我反应过来,才避免了睡前的一场“大战”。
日常惯例是基于对孩子的需求真正了解的基础上,“天然无痕”地引导孩子行为的管教方式。
要想做到对孩子的有效管教,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同时避免与孩子在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上较劲,日积月累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日常惯例的使用方法,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该做的事都做了”。
这就可谓管教的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