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背靠大树好乘凉
“背靠大树好乘凉”——做生意也是同样的道理,服饰鞋业在十几年前,迎着红利期,特别好做,即使不会做生意的人,也会满载而归,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点,大树能遮风挡雨,同样也会遮住阳光!
张老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张老板和妻子是2000年最早下海的一批,那时候下海选定的是卖鞋子,最初夫妻俩是从摆地摊做起,到开起门店,规模做大的时候,开始做批发。
用他的话说:那个年代做生意,闭着眼睛都可以赚钱。那个时代,别人家还没住上楼房,他家已经是别墅了,别人还没见过传呼机,他左手是大哥大,右手是摩托罗拉,所谓风光无限。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冲击,线下实体越来越难做了,张老板烦恼剧增。
之前每月盈利几十万,如今每月搭上人情和钱财,总收入不过十几万,对于一个养活几十号店员的老板来说,不赚钱是件很恐怖的事。恰逢,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员工每个月都指望着老板来发工资。
张总为了生意没少请客吃饭喝酒,但是圈子里基本都是做服装鞋业的老板,大家的情况没有谁比谁好到哪去。
二
转行需担风险,也需勇气
员工成本,房租成本,产品的成本,每一项都是每天要流出的资金,艰难到一定程度,张老板也想过放弃实体转行做其他的,毕竟眼前的形式是,实体没有互联网产业好做。
即使产品价格比以前低,还是不能留住客源?员工福利比以前好,工资发的比之前高,还是留不住店员?思考良久,想转行,但是又舍不得几十年打下的江山。想放弃没勇气,想坚持又很艰难。就像趴在玻璃上的苍蝇,看着前途一片光明却没有出路。
随着生意的难做,压力很大的张老板,这些年一下子老了很多,累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一颗找不见出路的心。
最初张老板也试着从网上去听课,向年轻人靠拢,想通过学习来解救店铺,但是很多课程都是治标不治本,理论性知识太强,实际能够落地的却很少。经过很多的“试水”,当他开始放弃的时候,朋友给他介绍了凌尚落地。
三
走出“营销”的思维怪圈
雷军说: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但是过了那个风口,即使一片树叶飞上天也很困难。
如今的服饰鞋业已经不如当年,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出路,要想做强做大还得名师指路。
沟通中,张老板明确表示店里几乎没有做过营销,道理很简单,就是为了省钱!他认为,店里的收入不算太差,不做活动也有生意,做活动还得自己掏钱,很不划算……
云帆老师这才明白,是他的思维方式还没转变,现在很多传统门店之所以能被淘汰,最主要的原因是老板们不懂得营销,跟最初做生意一样,坐等顾客上门,其中最主要的是老板觉得花钱又没必要。
这种情况就像运动,有些人平时很少运动,体检时发现亚健康,才想到运动的重要性。
在很多人的理念里“营销”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只有在生意差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想到“营销”的重要性。紧接着一想到营销需要花费钱,又发愁了,这基本就是传统服饰鞋业老板,最典型的思维方式。
四
打造流量,找对方向
经过跟老师的沟通,张老板的担心也是很多服饰鞋业人担心,流量从哪来?如何才能变现?
其实,就线上和线下相比较,线下的消费者是最有实力的,具调查显示87.6%的顾客都是来源于线下;除此之外,线上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相比线上,线下的获客成本极低,一元即可获得顾客;另外线下消费者忠诚度极高,通过复沟率打造流量是最实在的操作方式。
而变现的问题,其实赚的利润不是钱,收到手的钱才是钱。
总代和批发商必须把订货会收款常态化,把形式的钱全部节省,为零售商赋能和收款,零售商在当地拼命获取顾客,没有5万用户未来将被淘汰,在用户中找出精准客户,拼命收钱,拼命发展,用三年成为当地独角兽。
五
老板的格局决定事业的布局
在做店铺的这些年,老板犯了一个明显失误,格局提升的不够,按照这些年在鞋业打拼,对于这个行业已是完全了如指掌,完全可以从单店做成批发,从批发做到公司,从公司成立自己的独立品牌。
给自己设一个大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卖产品这么简单。但是要如何升高格局呢?
最简单的三种方法:
第一,进入圈层,最好是有未来的企业家圈层,被能量别人影响,互动互生共建共生。
第二,持续学习,带领核心班底一起学一起泡,因为企业格局不是一个人的事是集体的事。
第三,把钱花了,投资在团队打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