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利用洗漱时间听完晨读,就决定一会花15分钟再次阅读和思考,写下晨读感悟。
10秒进入状态,而不是花100秒纠结现在的时间段做什么更合适,以自己昨天的经历为例,虽然有6个小时左右空闲的时间可以利用来复习学业,却因为迟迟不肯入手,导致拖延了2个多小时。
没有进入状态的原因往往是以下两点,一是有很多计划的事,却在执行的时候纠结于到底从哪一项计划开始,在犹豫中浪费了大笔时间,然后就心烦意燥,告诉自己,要不先玩局游戏冷静一下吧,然后迟迟不会行动。二是觉得要做的事会耗费大量精力而不愿意在此刻进行,比如每一次的课后实验,都会觉得工程量巨大,迟迟不肯动手。
幸好今天有所感悟,花10秒进入了晨读思考和感悟状态,才一步一步,写到这个节点。
第一遍听完晨读给自己压缩的思考和列出提纲时间是15分钟,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在10分钟内完成,之后开始写感悟。
对于计划中的时间安排,自己都走过两个极端,一是时间限制的特别紧,导致一天下来好多计划没有完成,心灰意冷。二是时间安排得很松弛,导致学习效率特别低,前几天的复习计划便是如此,计划3h复习一个章节,结果1个多h都在神游
所以时间压缩也是格外重要,通过今天第一次的晨读感悟内容书写,花了大约25分钟,加上之前的10分钟思考,5分钟听音频,大约总共40分钟,那之后的计划就是压缩时间到35分钟内完成。
关于晨读里的最后一条,不是特别地符合自己的实践状态,如果把很多事情做减法,就会觉得自己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不会主动地去更好地完成计划,效率是可能提高了,但是质量却未必有保障。
综上,确定学习内容后根据实践经历压缩时间,然后利用10秒进入状态,即迈出实践,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