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作文必是人们探究的热点,2019年仍然如此。纵观五套地方卷和三套全国卷,作文命题从内容上看,大概就两大类。一类“家国情怀”,另一类“生命.生活”。前者如:天津卷的“国家的前途”,上海卷的“中国味”,全国卷2的“历史一刻”,北京卷的“文明的任性”;后者如浙江卷“作家与读者”,全国卷1的“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卷3的“你们再看看试卷,我再看看你们”,江苏卷的“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从写作文体看,有记叙文,有议论文(包括演讲稿)。其中,写议论文的比重最大。与公务员申论考试,甚至古代科举考试的文体最接近。个人觉得,这样的文章最务实,最能反映考生的思想水平。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四川的作文。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心中就像在万花灿烂的花海中,遇见了那只似曾相识的蝴蝶,顿时心旌摇曳。我也就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学生时代的最后一堂课和当老师后毕业的最后一堂课。
花开必然会有花谢,读书也必然会有毕业。花谢了,明年再开;毕业了,就难再见。年少不知离别苦,离别苦涩不少年。
我从一所村小出来,那时还只能读到五年级,班里只有一个老师,只记得她爱在课堂上说他儿子的故事,我不知道最后一节课老师叫我们看书还是继续讲儿子的故事。
五年级“毕业”后,我插班到离家很远的红岩小学读六年级,遇见了秦老师和康老师。他们那个严厉劲,吓得老实胆小的我大气不敢出,只记得那时写了一篇作文《驼掌门传》,被秦老师当成了范文读,我高兴了好久;至于康老师,看到他那大胡子和大眼镜,我都不敢正眼看他。至于最后一节课是什么样子,记忆中的博物馆里早都找不到了。
后来,我到镇上读初中了。胆小斯文的我,不知怎么到了初中,就混账起来。现在想想,有懒,有笨,还有青春路上糊涂。至于最后一堂课,就像丢块臭抹布似的,我厌弃都嫌麻烦,哪里还管去留念什么。
勉强考上了高中,才略知读书的乐趣和重要。可是为时已晚,由于基础太差,功夫不够,方法不当,还加上三分笨气,这个书读得死去活来,就像刚会游泳的人掉在了水里,上不得,下不得。至于最后一堂课嘛,我就记得杨老师和熊老师默默不语的样子。杨老师,高个子、方脸、寸头,对我们很和蔼,从来不会大声呵斥我们。熊老师,小个子,精神头很好,很有才华,在我的记忆中,仿佛没有哪篇古文能够难得到他,随便一篇文章,他都会把它的前因后果讲得清清楚楚,这点我一直都很佩服。在临考的那段时间里,他们都不说什么话,老在教室里巡视,然后等同学请教问题。在那段时间里,我特别想再听他们讲课的声音,哪怕是他们多和我说两句话闲话,都有一种枯木逢春的感觉。
我的高考已经走得很远了,而今自己也当了一个老师。当我看到这幅漫画的时候,心头一热,这难道不是学习生涯的告别仪式吗?管你有意还是无意,离别就在那里;管你那时悲伤还是不悲伤,成年后,怀念也就在那里。当年的村小早已没落了,但我每次路过,看到那些残垣断壁,心中总是想起读书的种种,总会感慨时间的匆忙和无情。初中毕业后,我总会拿着当时拍的照片,反复地讲述同学和老师的故事。
师生相遇,是多么美妙的一种缘分。师生关系,不仅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传与授的合作关系,而应该是生命路上相互扶持的伙伴。天下之大,人口之多,生命之短,在同一个地方,在生命的航程上,偏偏是我们几十人就相遇了。我们每天生活在一起,高兴、悲伤、愤怒、失败、成功……很多情感就发生了交集,甚至是共振,能说这种缘分不奇妙吗?
于我而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美好日子再也不会有了。但是,当年老师的美言善行却深深地烙在了生命的长河中。老师的表扬,总会让我们心旷神怡,信心百倍;老师的关心,总会让我们力量倍增,温暖惬意;老师的才华,总会让我们倾慕不已,暗暗模仿。一个善良的老师,一个有责任的老师,一个上进的老师,他就像一道光,时刻追着学生,让他的学生变成舞台的主角,最终让学生自己成为了一道光。
回顾自己十一年的教学生涯。要说最后一堂课的离别,印象深刻的确实不多。有的离别是意料之外的。在这十一年中,带过六个级的学生。完整带完一级的只有初2008级2班。其余要么因为学校人事调动改变,要么因为自己的家庭原因改变。终于到了16年接了初2016级3班,准备好好过完这三年宝贵光阴。可在18年,我又离开了明中,到了三贤,现在接手初2018级1班。在这众多学生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带的第一届学生。可喜可悲的师生关系,生涩的教育手段,努力的工作态度……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于最后一堂课,只隐约记得说过这样的话:三年相聚,我就送君到此。中考完毕他们走了之后,我去关教室门,在讲台上,静默了几分钟,回想了这些空位上的一张张面孔,然后毅然决然地离开。窗外,那棵梨儿树正硕果累累,像是挂满了一个个绿色的手榴弹。如果还有最后一堂课,我会再补一句:感谢各位三年以来对我的包容和忍耐。
要说我这人,朋友都说我理智,有的时候理智到冷漠。但是,在我内心深处,早已把离别仪式进行了好几遍,只是觉得没有必要搞得大家的情绪很难控制,还是淡然一点好。再说,情感不像酒,越放越醇香,情感这个东西,捂着,香味浓些,裸露起来,倒就随风散了。
明中的那个3班,那个决定要合作到毕业的3班,哪知离开时,就连“送君到此”的话都没说成。他们马上也就要参加中考了,等他们一毕业,我和明中的距离就更远了。但是,我不遗憾,宴席早散晚散都是散,不必耿耿于怀,说不定在生活的前方,我们会有更美好的遇见,我只是默默祝愿各位孩子前程美好,生活平安幸福。
我们当老师的,日子过得平淡而琐碎,简单而又厚重。因为每隔三年或者六年,我们都会遇见一批孩子,他们每天都会真诚而又亲切的称呼你“老师”,然后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交给你,每天在你身边耳畔来来往往切切察察。在他们的背后,又是一个个家庭,这些家庭把它们的希望和未来,全部托付于你,你又怎么不会感受到厚重呢?在师生相处的时光里,大家一起刻画着生命的形态,在离别的岔路口,我们只是各道珍重。因为路过你的路,所以我们生命有了交集。所谓师生关系,就是一场你我互写生命的艺术。
离别是意料之中的事,既然轻轻的来了,那就轻轻走吧,默默的挥手,作别美好的三年光阴。师生情分,那就默然相念,寂静欢喜吧。至于最后一堂课,你们还是就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