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课读了英国诗人威廉·莫里斯的诗歌《夏日黎明》。我很想像莫里斯一样把东极夏日黎明一番景象用画笔描画出来:天空明朗且澄澈,熹光点染着无云的天空;原野上,树木静默,夏花暗淡;江涛阔远,缓缓地涌动。我一直以为黎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语——它在视觉上是模糊的,但在人的心理上又是一个非常清晰,具有界限的概念。夜在逐渐消退,天将明而又未明,却让人忍不住把所有希望和期待都寄托在那即将来临的一刻。云霞,老榆树和玫瑰,都在祈求晨光给它色彩和光亮……
恐怕没有任何时候,有什么情感能像“期待”那样,让我们的意念悬于一线之间。明与未明之间,你在期待着谁的回应?
在东极抚远迎来了八月的第一个黎明,清冷江风轻轻吹拂,让我暂时忘掉了家乡的暑热。第一次在抚远口岸出境,去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第一大城——哈巴罗夫斯克。原先以为报关签证出境是很麻烦的事儿,没想到竟会如此便捷,早六点二十报关,六点四十便已坐在开往哈巴罗夫斯克的快艇——龙腾20号上了。龙腾20号航行在水面辽阔、波涛接天的黑龙江上,沿着主航道的航标前行。与去年在漠河北极村看到的清浅、蜿蜒的黑龙江不同,眼前这条大江,江面宽阔,江涛汹涌,延展至天际的江岸满是茂密的绿色植被,呈现出苍莽、雄浑的自然形态。船行江面真的有一种浩浩乎而不知其所止的感觉……
哈巴罗夫斯克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城市虽然很破旧(当然是跟家乡的西城区比),但处处都弥散着异域风情,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体态婀娜、高鼻深目的俄罗斯斯美女、车流滚滚、秩序井然的市内交通……无不显现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我无意去赞美异国他乡的人和事,但身处异地他乡,真的能最直接体验到文化的差异和文明程度的差异。
哈巴罗夫斯克市具有地标意义的地方,都会有人物的塑像,豪无异问,这些塑像都应该是俄罗斯开疆拓土的英雄,然而对于我们而言这些人又无异于明火执仗、巧取豪夺的强盗。看着这些塑像,心情当然很复杂——中国的大地上也有众多的塑像,但大多是一些文人雅士,如李白、杜甫、苏轼……而欧洲国家的一些城市里的塑像大多是骑马披甲佩剑执枪的骑士英雄。这或许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吧?塑像不仅仅是一个景观,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塑像往往能体现出一个國家,或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
夜深了,街市渐渐静下来了,一觉醒来已是午夜时分,才想起今日的流水帐还没有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