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的菜园】0484——出差去喀什的飞机上,翻航空杂志时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主要讲述了“心理账户”这个消费心理学名词。
因为感觉特别有益,所以分享给大家。原文名《让用户从最有钱的那个心理账户花钱》,作者刘润,润米咨询董事长。
节选其中一段:假如你今晚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要出发的时候,发现自己刚买的一张价值200元的交通卡弄丢了。这个时候,你是否还会去听音乐会呢?很多人的选择是去。虽然交通卡丢了很心疼,但不能因此不去听音乐会啊。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你刚要兴奋地出门去听音乐会,突然一摸口袋,发现打算用来买音乐会门票的200元不见了,这种情况下,你还会去听音乐会吗?大多数人会想:既然买门票的钱都丢了,那还去听什么音乐会啊!算了,还是乖乖地待在家里吧。
这就出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同样是丢了200元,交通卡里的200元和音乐会门票的200元,在我们心中其实属于不同的心理账户。交通卡里的钱属于生活必要开支的账户,而音乐会门票的钱则属于享乐休闲的账户。当交通卡的钱丢了,我们会觉得这跟音乐会没什么关系。可是当买音乐会门票的钱丢了,我们会觉得自己已经在享乐休闲的账户里消费了200元,如果再花200元,就意味着消费了两次,可能就超支了。所以,大多数人这个时候会选择不去了。绝大部分人都会受到心理账户的影响,他们并不是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等值的钱财。
把钱花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心理感受的价值就完全不同。生活中我们有很多东西不舍得给自己买,但是作为礼物送给家人或爱的人,就会非常大方起来,例如奢侈品。
在经营管理中,有些人把邀请专业公司建立品牌,作为一种花销,会觉得很贵很划不来,能省就省省。而有些人把这笔费用作为一种投资,相信未来一定能产生收益和回报。所以,同样的钱,对有些人来说就是浪费,是需要压缩的成本;而有些人是放在长期经营规划中,成为放大格局和投资未来的砝码。
我们不仅需要因势利导调整我们手中的资金,也需要适度调整我们的心态。把钱放对合适的心理账户,才能获得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