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 首发连载)
(三)出路
12岁的小成志很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插班进了本村初小的四年级,学习刻苦努力。因为早先只断断续续上过不到三年学,明显不赶趟儿,第一次月考语文、算术、常识三门功课都不及格。
小成志是个要强的孩子,他找同学借了三年级的课本,恶补一学期,四年级初小毕业时升到全班第二名。
那时本村的初小只有四个年级,两个老师,一个教一、二年级,另一个教三、四年级,一班大约13个学生。
初小毕业,小成志又辍学了。一是因为战乱,二是因为家贫。后来大哥退伍回家,因为战争期间受了惊吓,精神失常,竟失去了劳动能力。
大哥大嫂育有二子二女,过的很吃累。二哥二嫂走了,一直杳无音讯。三哥也成亲了,十几岁的小四儿成志又成了家里的整劳力。
娘喜爱长的白净伶俐的五弟,宠着活泼可爱的小妹;三哥有了新嫂子,又喜欢和人走棋子,就苦了这个满脸麻点的小四儿成志。
据传他们家的水缸就是成志一个人的活儿,开始扁担勾要翻折上去,否则水梢柱地没法挑;且前后都只能挑小半梢水,挑起担子来踉踉跄跄,东倒西歪,因为个子矮、人又小没劲儿。
挑水要去村西的大口井,井边冬天结了冰,很滑也很危险。井绳前头有个铁钩子,成志不会摆梢,有次把梢掉井里了,被三哥臭骂一顿。
后来三哥找人借了一串钉钩,几个人费了不少劲儿,总算把水梢捞上来了。再后来成志去打水,就不敢直接用井绳铁钩,总把水桶绑的死死的,怕梢再掉到井里去。
有好心人在井台碰到成志,会帮他把水打上来,成志每次都是千恩万谢。
成志还要跟着三哥去卖瓜。那些瓜死沉死沉的,两个人抬着,走15里路去集市。小成志的腰弯弯着,好像落下了什么毛病。
熬到15岁,成志终于又争取到读书的机会,去三里外的沟西村读高小。他岁数大,明显比同学高一头,但成绩好,被选进了快班。
因为时局不稳,一年半时间,快班赶完了5-6年级的功课,提前半年毕业,成志成绩名列全区第三名。
高小毕业的成志回了家,又陷入无休无止的干活忙碌之中。光阴荏苒,转眼成志19岁了,他不想这样继续熬下去了,整天琢磨找出路。
机会终于来了,1951年征兵,成志决定去当兵,学点手艺,否则,以后连媳妇都找不下。
杨家老大当过兵,落个残疾回来,村长传话说,这家可以不用出人服兵役了。成志哪里肯,一定要去当三年义务兵,母亲磨不过他,最后还真就被他当成了。
成志这次当兵可算时来运转,因为有文化,人又悟灵,被选到汽车连学开卡车。小伙子勤奋好学,又吃苦耐劳,很快车本本到手,去了运输班。
当兵两年,成志可谓顺风顺水,意气风发。有个战友会拉胡琴,成志喜欢学,就把每月六元的津贴攒起来,买了把二胡,业余时间和战友一起吱吱悠悠拉起来。
无线电班有个会画画的,成志也喜欢,就缠着战友帮着买纸、买水彩,跟在后面像模像样的又学起画来。
更好的事在后头,有媒婆上门啦!要了成志站在卡车边上的一张全身照,一张上了颜色放大的半身军装照,找到八里外董家疃村的董老汉。
这董老汉是标准的贫雇农,妻子在帮佣时感染疾病离世,育有两子三女,娶的娶、嫁的嫁,只剩下小女儿董玉兰。
这玉兰姑娘心地善良,五官端正,浓眉大眼,个头高挑,不胖不瘦,一看就是吃苦耐劳的主儿。只是幼年丧母,家境贫寒,18岁了跟老爹住着两间小土坯房。
董家听说杨家是书香门第,儿子又是汽车兵,看照片上的小伙子帅气又精神,应了。杨家也说行。
等到成志休假见了面,姑娘看到他满脸的麻点,有些不愿意了。董老汉开导女儿说,俊不俊不打紧,关键是人好,有手艺。玉兰想想自己也老大不小了,又不愿意继续留在娘家看哥嫂的脸色,也就叹口气默认了。
当兵第三年,成志成了家,还当上了汽车班的班长。因为技术好,转志愿兵又加服一年兵疫。
第四年末了,有工厂来部队统一招工的,说技术兵给的待续高,一去就定二级工,每月工资58块。
大部分退役战友都报名去当工人,成志也想出去闯闯,就报了名,据说那批一起走了200多人。
成志走前回了趟家,看看娘,和媳妇团聚两天。几天后,带着行李和战友们坐上了闷罐子火车,几天几夜西行。中途只在兰州等几个大站停停,吃饭、上厕所,补充给养。
终于到站下车,又坐上几辆大卡车,颠颠簸簸半天多,终于到达目的地。那是晚上看不清,但前方一片灯火。年轻的杨成志心里火热,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新生活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