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说,首发连载)
(一)出身
杨家洼村老杨头儿大名杨成志,高寿92岁,耳聪目明,生活基本能自理。能刃上针,棉袄棉裤全是自己手工做的。一天三顿饭,老杨吃的规律又讲究。
听老人们说,这老杨头儿其实经历挺坎坷。他幼年丧父,中年喪妻,老年丧子,但活的还不错,成了杨家洼村最长寿的老人,生命真是顽强啊。
老爷子爱鼓捣中医,喜欢抱台收音机听养生保健节目,且身体力行,还好为人师。每天晚上揉腹、按摩脚心,白天做操、看书、画画、拉胡琴。
有机会见到人,老杨头喜欢传播保健知识,什么按摩、做操、点穴、艾灸、泡脚啥的,似乎没有不知道的事儿。有个生气上火、牙疼脑热、皮肤瘙痒啥不舒服的时候,老杨头儿常常自己开药方,口服的、外用的、泡脚的都有,常指使他的女儿们给他买药抓药。
这老头儿抗拒上医院,常说不去不去,听那些庸医的化冤枉钱干嘛,没个好东西,拜给药死了。你还别说,这老杨头儿身体真没啥大毛病,且幸运的躲过了一波波儿YQ,留在了尚阴着的极少数牛人的行列。
如今老爷子进了城,独居在大女儿杨花楼下的“一居室”里。这小房子不错,由两间车库改建,水电暖气四通,门口还装了监控,一卧一居一卫,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据说老杨头儿生于1931年,长在山东省胶莱河畔杨家洼村。他的父亲是位识文断字的巧手木匠,在那旮旯四里八乡鼎鼎有名。有人猜测杨父是民先队员,那时候的地下革命先行者吧。
老头儿哥五个,他行四,底下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上头一个姐姐,三个哥哥,弟兄姊妹共七人。杨家当时在村里算公认的书香门第,据说祖上出过进士,男娃子都念过书,算高小毕业。他家有六间东屋民国时期曾借给村里办学校,类似现在做公益。
当时杨家挣下一份不大不小的家业,置了38亩地,有20几间房子,开了一个木匠铺,养了两头大牲口。家里常年雇着两个长工,农忙时忙地里的活,农闲时拉大锯做家具,日子过得还算殷实。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年腊月底年集,杨木匠去邻村赶集办年货,正碰上日本鬼子飞机扔炸弹,可怜42岁的好年纪遭遇意外,扔下了一家孤儿寡母。
年轻的杨母李氏是个刚强的小脚女人,上面侍奉着挑剔的婆婆,下面拉扯着五男二女,又当爹又当妈。最小的女儿尚在怀中,小五儿两岁多一点,我们的主人公小四儿杨成志不到4岁。
杨家顶梁柱折了,木匠铺只好关张,来钱的路断了,一家子生活就指望那点儿地了。小脚媳妇李氏商量着两个长工,艰难的过着日子,实在转不开时,就卖两亩地。
屋漏偏逢连夜雨,小脚媳妇又遇上了难事。原来她的二儿子并非亲生,是帮小叔子养的。杨木匠原是哥两个,二弟夫妻因病双双早亡,留下个不足一岁的小侄子,就抱过来当儿子养了。
等到这个男娃15岁的时候,老婆婆做主给这个孙子成家,娶了附近梁家庄18岁的梁姓姑娘。不知什么人私下撺掇,娶了媳妇的这个养子要顶着二房一支闹分家。
有眼疾的老婆婆偏心,欺负媳妇李氏贤德,田亩、房子和牲口等家产一分为二,好地好房好牲口尽着这个养子挑。
分家后,老婆婆选择跟着二房独苗孙子去享福。李氏大房这边人多地少,几个孩子还要上学,慢慢的日子越过越不济,地卖的剩下没几亩了,长工雇不起了,大牲口也没留住。
谁知风水轮流转,过到上世纪40年代末变了天,新社会打土豪分田地,杨家二房因地多过得富裕被反了恶霸,被迫远走他乡。大房李氏带着一大家子,守着几亩薄田过着清苦的日子,反倒平安无事,划成分时被定为中农,只是被公家收走一桩房屋,成了生产队的记工房。
(二)出场
在兵荒马乱的上世纪40年代,杨家大儿被征当了兵,因为儿子多呀,据说去了黑龙江北大荒。老二养子被反恶霸后,随岳父远走外乡。三子杨成善十四岁就算家里的大人了,成了杨母的指头。
行四的杨成志那时活的有些憋屈,十岁就要帮家里干活,下地、垫圈、晒土、推粪、挑水啥的,样样脱不了。上面三哥压着编派,下面五弟小妹缠着要照顾,杨母忙里忙外,上老下小,根本顾不上他,小四儿难过郁闷啊。
杨成志读过两年半书,八岁那年生了天花,差点儿丢了小命,学堂去不成了。他生天花时,正赶上厉害的瘟疫,他大哥的儿子双喜两岁染上天花死了,全家伤痛不已,对这个小四儿疏于关照。
天花出满全身那个痒啊,还发高烧,没人想起去绑小成志的双手。小四儿不懂啊,挠呀挠,挠哪破哪,留下了满脸的疤痕。等病好了,原先白白净净的小成志成了满脸麻点的丑孩子,没人待见。
整日被呼来喝去干活的小四儿好郁闷啊,真不想这么憋屈下去。他托着腮帮子想办法,出路就一条:去读书!想和娘说,人微言轻怕不行,和三哥说吧,估计更没门儿!只能去求大哥跟娘说,就这条道儿!
拿定主意的小四偷偷给远在东北当兵的大哥写信,表达强烈想读书的愿望,求大哥帮忙给娘说情。老大知道四弟有念书的天分,接信后果然写信回家,劝母亲从长计议,想法子送四弟去念书,怎么也得高小毕业。
杨母是个明白人,接了老大的信,咬咬牙挤出钱粮,把小四儿也送进了本村的学校,和小五儿、小妹一起念书。小四儿杨成志总算舒了一口气,虽然散学后仍要帮家里干活,但总算有了一些生机和活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