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原本是一位医学博士(年轻时也是一位大帅哥),他凭借着医治个体人的身体活了大半辈子,也周游了世界各地,晚年却开始对社会群体的心理产生兴趣并深入研究。他的众多书籍中以这一本《乌合之众》最为著名,也最值得我们学习和讨论,尤其是政府中的官员、公众演讲者、企业品牌形象的经营者、宗教传播者、组织中的团队管理者和所有需要面对社会群体工作的人们。
当然,乌合之众本身是个贬义成语,比喻没有组织的一群人,仿佛临时凑在在一起的乌鸦一般。但勒庞所说的群体却有所不同,是指一群拥有相同感情或思想的人,比如拥护某个党派的人们、信奉某个宗教的人们或者同一个明星的粉丝们等等。
哪怕是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上千人,如果他们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就不是一个群体。群体中的人不一定要聚集在同一个地点,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使他们闻风而动聚集在一起,从而立刻获得群体行为特有的属性。而当风暴过后,他们又会恢复平常的性格,成为安静而守法的公民。
那么群体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呢?
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加以管控和利用。孤立的个人具有主宰和约束自身行为的能力,但群体却缺乏这种能力,所以有“众怒难犯”的说法。“群体”是个无名氏,个人进入群体中,会因为群体数量上的强大,感觉自己势不可当、没有不可能。感情和行动在群体中也有传染性,所以我们会树立榜样。群体对个人的道德具有净化作用,私人利益几乎是孤立的个人唯一的行为动机,却很少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也能表现出极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总之,群体特征的关键词可以是:冲动、急躁、偏执、专横、保守、缺乏理性、易变、没有判断力、批判精神、夸大感情、夸张、单纯、易受暗示和轻信。
那么,面对具备这些特征的群体,我们该如何影响和领导他们呢?
首先,把观念灌输到群体的头脑中需要很长时间,同样地,根除这些观念也需要很久。种族文化、传统因素、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都会对群体的观念产生影响,但“润物细无声”。通常这个过程需要近百年的时间,当然,在社会大众的观念开始产生更迭的这个过程正是社会动荡的阶段。
其次,群体往往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同时也具备及其低劣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很多神话和传说会在民间流传;越是神乎其神的故事,越是不胫而走。因为群体总是被动地接受。一个鲜活的小生命惨死在大众面前,可能会在社会上掀起一阵强大的波澜;而比这个案件惨烈十倍的事情只用文字报道,或许会石沉大海,不为大众所察觉。
最后,直接影响群体观念的是生动的形象、传奇的故事、精炼的短语等。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无论人或动物),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在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往往这个领袖最擅长思想的表达,很多笼统的词语却特别受欢迎。比如“自由”,当一个群体在群情激奋地要求自由时,每个人对自由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还有“民主”、“人性”等词语。
有的人可能会问:怎么没有提到教育对群体观念的影响?
教育无用论历来已久,但教育还是有其作用的,但更多是反作用。因为个体的人若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靠的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个性、家庭背景和自身形象,但这些素质是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习得、藉由亲近大自然的活动拥有。这些都需要时间,而孩子们的时间却被残忍地荒废在背书、补习和考试上。很多先进国家用大批教育资金培养了高级知识分子,然后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开始有条件站在世界的角度上选择: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国家,直接改了国籍,为他国服务。更多人通过教育了解了制度的不合理、文化的落后性,最后沦为怨声载道的社会群体。
所以,一代又一代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出现对社会群体观念的影响其实是微乎其微的,更多时候,他们只是逢迎当时社会背景宣扬的思想而已。只有敢于独立并深入地思考、简练并想象地表达、持久并多角度地阐述,才能让自身的思想深入人心。向宗教领导人学习他们宣传思想的方式、向催眠大师借鉴他们表达情感的形式、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才有可能成为群众领袖或对群体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