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冰冰组织的读书营活动。】
这次我们共读营选读的小说是朱文颖的《有人将至》,一看这个题目,我就很喜欢,因为它勾起了我的好奇:有什么人将至?来到哪里?要做什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说故事?悬疑类?还是情感类?涉及什么题材?
初读《有人将至》,仿佛步入了一个细腻而深邃的文学世界。它充满悬念和伏笔,开篇一句“丽芳和重生——这对夫妻,我最初认识的是其中的太太”干净利落地交代了故事主人公是谁,用过去完成时和过去进行时在回望这个故事。让你一层一层地揭开人物纠葛的面纱,中间出现矛盾和冲突,在你为几个主人公之间的情感何去何从担忧之际,后面又出现反转,还是出人意料地温和地反转。
1、小说的内容和底色
朱文颖的《有人将至》是一部短篇小说,聚焦于当代人的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探讨情感世界中所遭受的痛苦、伤害和隐藏于其后的欲望与虚无,展现出作家对当代生活的缜密观察和深入思考。小说主要讲述了心理医生“我”周旋于一对夫妻的隐秘生活而终止于心理医生构筑起自身的隐秘世界。
小说字里行间遍布着心的碎片和精神的裂痕,甚至可以说,“创伤感”就是这篇小说的底色。“我”小说中的女心理咨询师正常接待了丽芳,听她讲述患抑郁症的体验、与丈夫之间的关系,“我”为之进行疏解和治疗;“我”常去图书馆,在那里认识了重生,我们两人相谈甚欢,顺理成章地发展为恋人。
直到丽芳邀请“我”去家里吃饭,“我”才发现重生就是丽芳的丈夫。巧合的是,重生也患有抑郁症。这对夫妻将自己的药各放一个抽屉,以为对方不知道自己的病症。他们将秘密告诉了女心理咨询师。没想到这个医生最后也是个“病人”;她的诊所则日益拥挤,生意兴隆。
每个人心中都疯狂滋长着黑暗的病态丛林,每个人都在渴求着安全、温暖和慰藉,最后却发现自己也悬垂在岌岌可危的深渊边上。
这个时代这么了?我不禁暗自问自己,这是个病态的社会,人们情感压抑,不能自恰自愈,要找一个宣泄的出口。而作为心理咨询师的“我”听多了听惯了,但是轮到自己时,也不管不顾地一头扎进病态情感的旋涡,成了不能述说的秘密。
这是一个“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的时代,各种新的感受正在胀破传统的规范和界线,带来了混乱、眩晕、撕裂。如卡妮·霍伦所说,神经症已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成为时代文化危机与冲突的缩影。在这样的书写中,故事本身的重要性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情绪和氛围的弥漫。
让我感触很深令我惊讶的是小说中女心理咨询师已经得知重生就是丽芳的丈夫,还是控制不住地想跟他幽会还发生关系。书中这一段可以作为解释——
“有些疾病完全可以脱离理性的掌控力量,而使我们不能追随良知为我们制定的行事准则。使我们极为轻易地被一些激情所带走,从而更加受到无常命运的影响。”
“我”也挣扎过,内心做了多番建设——我斩钉截铁地默念着自己即将去做、也一定能够做到的事情:第一:不接重生的电话;第二:当他连续不断地拨打我的电话,说他要来看我,一定要来看我,我将无比坚决地作出回答:不!……然而,真正发生的事情是完全相反的。
大约十分钟以后,初醒的城市里出现了一个奔跑的女人……是的,这件事情是如此离奇而不可捉摸,这件毫无逻辑的疯狂之事竟然让我如此快乐……我要穿过小半个城市,去见重生;我要把那道吱嘎作响的木板楼梯踩在脚下,我要不顾廉耻地出现在他的面前……
“我要同时给你玫瑰和刺。”——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竟然也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此地疯狂,失去理智。——这不是病了吗?这不是明知故犯吗?这不是飞蛾扑火吗?这不是自找苦吃吗?这不是失去了理智吗?
灵魂可以自己拥有自己的快乐。但是与灵魂和身体都有所关联的快乐,就完全相关于人们的激情了。
我不得不承认,与重生再度相逢后的那段时间,是如此的美妙而让我沉迷。
真正的快乐在于禁忌之事,在于与并不属于自己的事物耳鬓厮磨,缠绵悱恻……抑郁的瞬间具备这样的幻想的特质。
人性的最深处,就是拒绝安分守己、呆在原处。——如此大胆的描写,朱文颖的创作令我大开眼界。
2、朱文颖的笔触——精微幽隐
朱文颖,当代作家,生于上海。著有长篇小说《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戴女士与蓝》,中短篇作品《繁华》《浮生》《凝视玛丽娜》《春风沉醉的夜晚》等。曾获国内多种奖项,被中国评论界誉为“江南那古老绚烂精致纤细的文化气脉在她身上获得了新的延展。”
也有人说她用“精微幽隐”的笔触描绘南方城市平和庸常的世俗生活画面,并且她文中日常生活状态貌似和乐安逸,波澜不起,光可鉴人,但其间分明散布着或大或小的裂缝,一簇簇浓淡不一的暗影浮漾起伏,令读者的心也跟随着起伏不定。
朱文颖的叙述风格温润从容,视角开阔,对社会环境变动下人的处境和状态有着穿透性的敏锐捕捉,显示出一位优秀小说家的眼光和能力。她的作品常常在平凡的烟火气息和饮食男女的日常悲欢之中挖掘人生意味,通过对现代人精神侧面的折射,展现了作者对当代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比如文中描写那些要来看心理医生的人“他们常常避开阳光灿烂的街道,钻进一条又一条阴翳的窄巷……在某条巷子的深处,会有一扇隐秘的小门。就在那扇门后面,我见过很多奇怪的病人。”
比如“在那种莫名的情感面前,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简直就像骗术一般无聊。”以及和重生欢爱之后的描写“像扑向礁石的海浪、像膨胀着、野蛮生长的无数条海藻,缠绵却又强力……”
很多时候“我”一个穿着洁白而规整的外套,轻言细语地对病人们说:“你哭出来,对,哭出来就会好一些。”——那么对她自己而言,遇见丽芳和重生该做何状?她很会掩饰和演戏,而且不动声色。
那些陆续前来咨询的病人“有的披头散发、憔悴不堪地坐在床沿上。”
而丽芳“她再次把自己的情绪收拾到一个稍稍体面的状态。”
当女心理咨询师受邀和丽芳重生一起用餐过后这句“我们每个人的脸色都有些微微泛红,透出一种莹润而又神秘的光泽。”这句话很有深意,我很喜欢,写得很传神隐晦。特别是“莹润又神秘”,既写出大家这一顿吃得满足,但是又各怀心事。因为女心理咨询师知道丽芳不让她告诉重生自己得了抑郁症,似乎她们是一伙的,而其实女心理咨询师不但早就认得重生还和他是情人关系。但是这一切表面宾主尽欢,波澜不惊,但是各自心里有一千匹马奔腾而过。
但是故事后来发展到——夫妻两个人都有抑郁症,都互相瞒着,丽芳和重生。
最后一次,丽芳来我的诊所,丽芳重重地摇了摇头,“不知道,他什么都不知道;就像关于他的一切,我也一无所知一样。我们分别在看医生,分别在吃药,分别是最后一个知道对方也在生病的人。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我们都分别变得越来越平静、越来越理性,慢慢的可以相处了,事情看起来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了……”
这些的描写,令读者压抑难受,情绪跟着起伏变化。
所以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评论作家朱文颖说:在貌似传统、温婉的表象下面,藏着一颗现代而先锋的心,它魅影重重、波澜万丈,在俗世生活亦神游象外,这就是朱文颖,这就是她的写作和想象方式。她有一种综合能力,小说和艺术,东方和西方,叙事和反叙事,她冒犯、融汇、省思、创造,与“我”周旋,并重新体认世界。
3、何人将至
《有人将至》乍看之下给人淡淡的惊悚之感,似乎作者套用了悬疑小说的框架,好似一桩未加张扬的案件迫在眉睫,其实不然。从语义层面看,“有人将至”蕴含着内在的紧张感,它指向即将发生的未知,既是外部世界的事件,更是内心世界的悸动、颤栗,乃至痉挛。
——那么,究竟是谁将至呢?
我还果真去查看了有关朱文颖对这篇文章的采访回复——
我的这个“有人将至”的小说,是我的作品里难得具有比较完整故事性的。题目具有隐喻性。这个“人”,其一是指“我”的来到,暗示着婚姻之外灵肉两端的诱惑;其二是指即将到来的孩子,隐喻婚姻的伦理倾向,俗世之光暂时消解了现代病的伤痛。最后“有人”作为不确定的称谓,依然暗含着对于不确定的即将到来的“人或者事情”的隐忧。
我这篇小说的主视角是一位女心理咨询师,从她每天不知道会面对什么样的病人开始的……小说里弥漫的那种恍惚迷离之感,那种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以及谜一样的疯狂和抑郁,那种现代性感受,或许就是两个“有人将至”的隐秘呼应吧。
有人将至,谁来敲门?这来的是一个病人,而为病人看病者同样是一个病人。对“病”的凝视、勘探和提炼正是现代主义的某种执着,甚至是偏执。
所以,理解《有人将至》,第一个关键词是“病”,或者说是疾病的隐喻。丽芳是心理医师“我”的病人,丽芳向“我”讲述着她和丈夫重生之间夫妻关系的黑洞和深渊,当丽芳向“我”介绍重生时,“我”才惊觉重生竟然是“我”邂逅已久的情人。“我”和重生内心波澜翻滚又强作镇定,丽芳永远没有洞悉这层三角关系的阴面,抑或她洞若观火,却“浑然不觉”地在另一个生命的阴面嘲讽着凝视着“我”和重生?
《有人将至》讲述的是人类情感世界的背阴面和沉溺性,人类情感世界是一座结构复杂的立体建筑,你永远不可能获得一种全知视角将其所有侧面尽收眼底、一网打尽。这是朱文颖要感慨的吧,人心驳杂,分裂又分裂的泪水,岔口复岔口的深渊,当原始的激情来临,任你是一本正经的心理咨询师也概莫能外地抵挡不了它的疯狂。
“每个作家都有一对翅膀,这对翅膀决定着这个作家能不能飞起来,和能够飞得多高多远,这个翅膀里的一只是叫世界观,另外一只叫方法论。”
今天欣赏的这篇《有人将至》给我的感觉是另一个世界观和另一个方法论,希望阅读的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