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我们一般都选择逃避,不去谈论,不去面对。而在生时就为自己写墓志铭听起来更是不可理喻的一件事,但毕淑敏给了我们对这个问题一个全新的视角。你认真想过死亡吗?
一场在大学演讲随意定下的主题——生与死,却激发了毕淑敏对于生命的思考,对死亡的思考。
思考死亡,不是让我们活在惧怕里,而是让我们更明白生命的意义,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更多的事,找到更有意义的事。
“人生就是一个向着死亡的存在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就思索死亡,和他老了才思索死亡,
甚至死到临头都不曾思索过死亡,
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这段话是这本书封面上印着的一段话,也是这段话让我果断入手它。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做不到长生不老那可不就是向着死亡的存在么。“死亡”真的值得细细思索。
这本书由一片片短小的故事组成,一篇篇故事看似互不相关,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死亡。作者自己的故事也好,周围人的故事也好,代表性都很强。也许你也曾经像作者那样养过金鱼,但你可曾注意过它的呼吸,它为了生存所作的努力,虽然生命最后总逃不过一死,可它在活着时为了生存所作的挣扎,那就是生存的意义。看着故事中关于亲情、爱情、友情等等的生死描述和思考,我觉得,只有认识了死,才能了解生,生死,它们总是被放在一起说的,这也说明我们在思考生存时不能落下死亡。
我特别赞成文中的一个观点:躯体的离去便宣告着我们的终结吗?不见得。人活了一世,总会留下些什么,是精神上家人朋友的念想,或是特别物质的财产,其实都是我们曾来过这个世界的痕迹。我们读起那一首首诗词时,李白在,杜甫在,陆游在,他们都在。
写下你的墓志铭,不是真的要你现在就写好墓志铭,是要你思考生命的意义,看看生活。
生活,其实就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连接起来的生活片段,多么简单。但又有多少人能看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