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知识?
知识概念: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有用),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长期)。
二、如何判断知识?
1、成为知识的两个条件:有用、长期。
2、如何分辨知识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①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以前是怎么想这个问题的,现在我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目光放长远,关注长期价值)
3、有繁衍能力的知识: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有繁衍能力的知识(“通识” —— 即,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三、怎么做?
1、碎片化知识:碎片化的只是时间,知识还是成体系的(虽然房子确实是由砖头构成的,但仅仅一堆砖头摞在那里,我们完全不可能称之为房子)。
2、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会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3、对于普通人如何获得系统化?
笑来老师提供的理论,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只要是知识,得到什么就学好什么?)
记住:一切技能长期来看都是有用的;一切技能都是可以触类旁通的。(相通点:都可以拆分、缓慢的操作、反复练习)
一切都可以学,千万不要问,有没有用?一问就变傻。
我之前都犯过这样的错误,做事之前都会考虑它有没有用,到最后都会做不下去,因为短期内没有看到结果。这样的状态让我非常的苦恼,就像之前看到的“挖井人”的那张图,这个地方挖几下,那个地方挖几下,最后判断这个地方没有水。
如果之前能得到老师的指点:没有知识是没有用的。知识的判断标准:有用、长期。我想会少走很多弯路,节省很多的时间。
4、怎样做到“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所谓的融会贯通,其实无非就是两个原本貌似不可能产生联系的节点之间产生了“意外的联系”,而后竟然发现那个联系足够重要,足够有用,甚至达到令人震惊的地步。
条件:可产生联系的节点数足够多。(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学习知识最优策略:“莫问前程,但行好事。”
如何锻炼“融会贯通”能力:经常问自己,这个道理还能有到其它什么地方?
最终的结果:当做到“融会贯通”,系统化将自动形成。
总结:关于知识,只需记住有用、长期,就可以筛选出很多不必要的信息,比如:看新闻、争辩、比较、证明自己等,同时也能选出有价值的事,如:英语、写作、编程、锻炼身体等。
必要、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是知识,这些必要、清晰、准确的概念,就是打通“融会贯通”的砖头,进而才能拥有“系统化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