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快速阅读术》,书里提到一个观点:养成读书的习惯最重要,不管你能记住什么,首先你得开始读。不管你读的是什么,你总会邂逅1%的收获。
“邂逅”这个词,让我想到俊男美女一见钟情的初次相遇,美好浪漫。而人与书的邂逅,我更愿意理解为与文中某种情怀的共鸣,这种邂逅,有时,不是初次相遇就能达到的。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晨起床,窗外的鸟儿正在欢唱,淡淡的花香袭来,蓦然想起这首诗,真美!春意盎然,情趣弥漫。我庆幸自己读到了这首诗,用这么美的文来应景,多么合适!这首诗在这个鸟语花香的早晨从脑海中冒出来,难道不是一次美丽的邂逅吗?
《我是演说家》中有一段演讲:当你看到天边落日余晖,一排大雁南飞,你脑海想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卧槽,这些鸟好肥,真好看,太他妈好看了……
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让风景都有了别样的意味,就像那枝头曾被细腻笔触描摹过的花,被诗文吟诵过的烟柳画桥,那座沧桑了千年、洗尽铅华的古城……都是特别的存在。虽然我们没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领,但读过的那些书,都会如行云流水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些许痕迹,那些痕迹是我们邂逅的1%的收获。所有的收获加起来,丰富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看到别样的风景!
在我所读过的书里,古诗词的意境最美也最难品味。记得当年读宋词,特别不理解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类似这样的词语让人觉得满是愁绪,单调平常。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那段历史和诗人经历的了解,越来越觉得这首词传达出的凄婉哀愁,意犹未尽。虽是一首短小的词,却愿意反复去品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相似的孤寂与绵愁,“凄凄惨惨戚戚”里是无尽的人生唏嘘,逃不脱的辗转跌宕。
还有一首词,来自宋代蒋捷《虞美人·听雨》,从前照样不明白——“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隐约觉得这是一个风流纨绔弟子,怎么就唰的一下到了“断雁叫西风”的处境,最后又去了僧庐听雨?后来知道他生于宋末的动荡中,生活的风霜自然浸透到词句中,翩翩少年到白发苍苍中间全是血和泪呢!难怪有人说“未哭过长夜者,不足以语人生!”
那些曾经我读不懂的文章,那些被我匆匆漏掉的情感,在这多年以后的某个时刻,与我的情绪相和,这真是一场又一场不期而遇地邂逅啊!这种邂逅,是先前相见不相识,后来惺惺相惜的情谊;这种邂逅,是埋过伏笔,动过真情,终至感动的重逢;这种邂逅,必得是有过相似人生体味,书籍的影子才肯出来相见。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读书吧,在工作之余,与文字相遇,与文人相遇,给生活增添一些浪漫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