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某天早晨,我刚一进班就有同学过来向我告状,说小X今天带了一条蚯蚓在班里吓唬女生。我不知道他是出于好奇不小心吓到别人,还是真的想恶作剧,于是就把他叫过来想了解一下情况。可我刚一问他是不是带了一条蚯蚓,他就说了一大堆辩解的话,什么自己没拿出来,也没故意吓唬女生云云。
等他全都说完之后,我只问了他一句“老师批评你了么?”,可能这次又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他竟一时语塞。然后我告诉他叫他过来的目的只是提醒他如果不是科学老师的要求,蚯蚓不适合带到学校来,如果确实已经带来了,就收好不要拿出来吓到别人。整个过程我并没有对他的行为作出评价,而仅仅是给出建议而已。通过这件事也让我慢慢开始感觉到他对昆虫的兴趣。不过最终验证自己猜测的,还是在观看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时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的活动在操场举行。小X开始是让边上的两个同学帮他抓蚂蚁,结果导致那两人被其他老师批评。然后一看找帮手不成,他就亲自动手弯着腰在那找啊找。作为班主任,看见班里孩子不认真听讲座,肯定还是要过问一下的。于是我就把他叫过来坐在我边上。
我问他在找什么,他回答说在找蚂蚁,还说不知为什么今天的蚂蚁种类特别多,一边说着还一边把手掌摊开让我看,只不过手里的4只蚂蚁,有2只已经死掉了。于是我说“小X你看,老师知道你肯定不是故意的,但这2只小蚂蚁明明只是出来寻找食物的,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像你的爸爸妈妈一样在等着他们的孩子回家,可这2只可怜的小蚂蚁却再也回不去了,再也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如果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研究,但我们没有理由伤害他们的性命”。
听我说完,他马上把手里的小蚂蚁全都小心的放在地上,仿佛生怕自己手掌里的某个褶皱再次不小心伤害到他们一样。通过这个举动让我看到了他对生命的珍爱,也让我感觉到他并不是一个品行顽劣的孩子。我当时大脑里真的闪过一个念头“如果他双手合十碾死所有的蚂蚁”,我该说些什么?
好在他并没有这样做,这也才有了接下来发生的事。
等他放完蚂蚁后,我问他是不是对昆虫很感兴趣,因为记得前几天他还把一条蚯蚓拿到教室来。他一看老师没有批评指责,反而开始跟他聊起昆虫的事,就一反常态跟我说了很多很多,例如飞蚁是什么,兵蚁是干什么的,蚁后长什么样,等等等等,听得我一头雾水(对我来说蚂蚁只有两种,危险的和不危险的)。聊了将近10分钟,我建议他把这么多的昆虫知识和班里同学一起分享一下,他也一口答应下来。最后定下来妈妈帮着做PPT,他自己准备演讲内容,等某天午读前给他一个在全班面前展示的机会。我还告诉他如果第一次分享感觉不错的话,还可以再做一期昆虫知识有奖竞答,由他来设计题目和流程,老师支持奖品。
眼看昆虫的事聊的差不多了,我就问他现在咱们该干什么?他不好意思的一笑,搬着自己的马札回到队伍里继续听讲座去了。聪明的孩子,有时根本不需要点透。
看着他的背影我就在想,表面看来是他听讲座时抓虫子违反纪律。但这种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却仅仅是因为他有一颗好奇的心(只不过规则意识相对薄弱)。他并不是故意要捣乱,而只是在不当的时间地点,选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研究昆虫,而忽略了周边环境的限制。
我不知道今天自己的临场处置是否得当,也许会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对犯错者的纵容。但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小X的话,我一定不会觉得指责、批评甚至罚站会好过今天发生的一切。
其实作为老师来说,要在转瞬间去思考、去判断、去回应,又何尝是件容易的事?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的意识行为只是我们心灵10%的可见部分,也就是冰山一角。而我们行为的深层动机——即90%的心理本质——却隐藏在潜意识中。孩子日常表现出来的一切,都必然会有背后的逻辑支撑,而且很可能这种逻辑是我们成人所不能理解,或者说不再能理解的。老师要做的,就是抽丝剥茧找到表象后的本质,然后再加以引导和修正。在他们还不那么善于思考和表达的时候,去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愿所有老师,都能成为一眼望透冰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