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和办公室的小伙伴总喜欢讨论一些工作之外的故事,这周总算是把小伙伴上周推荐的《岗仁波齐》这一部纪录片(电影)看完了。
以前的我就一直向往西藏这个在很多人眼中神秘,圣洁的地方,但身边很多去过西藏的朋友总会告诉我,西藏就用三个字形容“乱”“穷”“脏”,我总是笑着回答,你这么一说我就更加想要存钱去西藏看看。
把《岗仁波齐》这一部电影完用一个比较贴切的词语来形容“震撼”,这可能是因为我没有信仰,我不懂西藏当地人们的这种信仰的精神是什么,我的感觉和身边的小伙伴观看的感觉是一样的,这个时代这么发展了,还有一群在我眼中看似愚昧的人。
“愚昧”这个词语现在看起来好像有点严重了,但我又找不出来什么词语来形容,他们的生活在世界和我生活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岗仁波齐》其实是一部朝圣的电影,各大电影院都在火热的售票,我觉得它更像是记录藏族人日常的伪纪录片。
这一部纪录片的开头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画面,藏民在家中低声念诵经文、轻捻佛珠,我想那是藏族人民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状态。
念经声不止出现在开头,在整个影片中始终贯穿,在空气中、在公路边、在帐篷里,念经声总会飘荡在空中。
没有信仰的我就不讨论信仰这个东西,但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白岩松曾经说过关于这个人的信仰问题。
白岩松曾说在谈到人为什么要寻找信仰呢?白岩松还引用了杨肃明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要解决三个顺序,这三个顺序不能错的。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
我想这藏族人民对于朝圣信仰已经内化到了他们的生活、观念中,除了念经之外,磕长头也可能是他们抚平内心烦躁的一种方式。
在纪录片里你会看见一个没有走出过大山的耄耋老人,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个家徒四壁的屠夫,一个自幼残疾的少年,一个九岁的小女孩还有一个因车祸而一蹶不振的父亲等,就这样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11个人踏上了一条用身体丈量的朝圣之路。
在一条两千五百公里的朝圣之路,他们不知道自己将面临的什么样风险和困难,他们就知道盲目的走向那一条朝圣之路,从黑夜到白天,从东到西,全程两千五百公里,历时一年的时间,历经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感受艰辛与欢乐,告诉我们原来西藏人民还有这样的一种活法。
三年前我就已经把市面上关于西藏的纪录片都看过了一遍,《岗仁波齐》这一部纪录片会震撼我的原因是因为,他让我看见另外一个不同的西藏,另外一个不是朋友眼中的西藏。
这一部纪录片真实性是我们看见整个纪录片没有过度的渲染和铺垫;连背景音乐都没有,用的都是源声;整一部纪录片也没有刻意地突出矛盾和冲突,甚至我都看不出来故事本身有很多的大起大落,而我就喜欢这样的纪录片。当然,看见很多人也在吐槽这一本纪录片影片后期制作。
但是,我心疼的是我看见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看见他们每一次的“叩首”,他们的小心翼翼,在朝圣的事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看见他们的鞋子在旅途中磨破了,膝盖因为摩擦起皮,磕得头上都起了包,旁边开过嘈杂的大货车扬起灰尘,面对拦截路上潺潺的流水,面对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拖拉机被撞翻了,他们都没有怕过的情况。
我害怕的是一个人还好,一群人这样理解不了这种信仰的存在了。磕头朝圣是为众生祈福,不懂这是种一种盲目的信仰还是无奈?
很多人说那是他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表现,我想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会因为自己背景,环境不一样而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无奈的是我知道这些藏民面对的就是大自然的灾难,干旱饥荒、雪崩泥石流,他们通过这种不同的方式去对自然充满敬畏。
又因为他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让藏民更懂得生命的不易,反而更能尊重生命。
今天的我看不懂这纪录片拍摄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但希望那些信仰真的是人们在无奈,痛苦中的精神的依赖,当人们觉得困苦的时候,去那些美如画的转山转佛塔,内心自然就会回到宁静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