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39 | 建议阅读时间 2 分钟
游戏化设计,如果仅停留在如何增加排行、徽章,奖励等机制设计,那不叫做游戏化的结合,《游戏化实战全书》从更深一层角度来探讨,所谓的游戏化的底层逻辑是「人本设计」的概念为主,也就是「心理动机」。
作者周郁凯(Yu-kai Chou)所提出的「八角框架」理论中,讲述了有关游戏化设计的八种动力因子,包含:
使命
成就
创造力
占有权
影响力
稀缺姓
不确定
避免
这八项无一例外都是从人的心理需求为出发,换言之,游戏化元素例如,奖励、功勋、排行等元素,只是游戏化的工具,并非是游戏化设计的核心。
最根本的动力取决于对于「人本设计」的概念思考,如在各环节中,如何强化人类动机的动力需求,在检视完需求后,才会再进一步由此为依据,进一步延伸至游戏化元素的结合。
很多时候表象的看见,并非是真实的现象,很多现象往往是来自于背后潜在的规律。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中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现象即是规律」任何你所看到的行为背后,都会有他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的底层,也就是动机,才是所有现象的最初型态。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练》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概念后,要直达到这样发展,同样需要以「5why」来探索出组织学习的真正核心。
换句话说,当提问问题者以「为什么?」的角度来出发时,是为了追朔一件事情的源头,对于领导者来说,如果只是看到表层现象没有进一步探询背后的潜在可能,很容易让团队出现一种现象,出现一个坑洞时,就急忙填补一个坑洞。一但当这种习惯养成,就难以从最根本的问题来检视。
这也是在之前《你是来带人,不是帮部属做事》中所提到,团队领导者在看到问题后,并非先解决问题,而是要看到现象背后的规律,或是说潜在的动机心理。
01为什么?提问,并非是所有的解决方案
很多时候我们透过提问「为什么?」来理解问题的源头,同时这个提问方式如果没放在正确的位置上,很容易失焦,或者说是让问题愈变愈困难。
如果一件事情不是必要的事情,那么就不用去了解背后的故事。很多时候团队领导者必须意识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必须把你的精力放在对的地方。
什么是对的地方,如果这件事情知道了源头,为什么会这样后,对于整体影响有没有帮助,还是你可以委外给别人做。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的源头,反而是不知道怎么去达成。当一件事情必须要立即性的解决,从源头来探询问题,只会消耗掉不必要的精力。
这时的「为什么?」提问,就可以转换成「你期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目标?」
从「什么?」的角度来切入,是为了能够立即性的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难题,而非先从根本性的问题「为什么?」不断来切入探讨背后的问题。
两种方式的辨别方式,取决于团队对于当下所面临到的问题时,这个问题是整体的一环,还是整体外的一部分,以及时间紧急性来判断。
愈是重要紧急的事情,就需要先例急性解决,但对于团队来说是重要的一环,在后须也需要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潜在规律。
另一方面,在一对一面谈时,「为什么?」这问题也需要适时的应用,因为如果一直提为什么,反而会让对方感受到压力,从而讲述的与心理所想的有所差异。
02辨识真假需求
你知道「想要」跟「需要」之间的差别吗?前面所提到的是针对问题的核心性「为什么」以如何在这问题下,探索出潜在的可能以及例外的因素。
但为了要更明确地找出问题背后的问题,要先从了解「想要」跟「需要」之间的定义:
想要:想要是表象性的需要
需要:需要是必须性的真需求
很多时候在提问候,对方所给出的回答有可能只是表象的需要,但未必是真实的需要,它很有可能只是想要,因为想要可以有很多种,但是需要却只有一个理由。
例如,当你说你想要快点离开,这背后的需要是,你有可能有其他重要的事情等。也就是说,当受问者回答出的答案后,它有可能只是一部分的想要,你就需要从文字话语中去推敲背后的潜在性。
03潜在性背后的原理
很多时候对方所提出的想要,可能是连对方也不知道他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这时你就必须要帮助对方找出对他来说什么是重要,也就是聚焦在「对方」身上。
日本迪士尼有在培训团队成员时,都会讲到一个情境概念,来说明他们对于游乐设施对于孩童的真正意义。
有一项冒险游戏的体验中,会让孩童经历许多恐怖、可怕的挑战,就是出现一些女巫、恶魔等人物来吓孩童,最终才会走到成功挑战的结尾。有些时候孩童在经历前段的体验中,就感到非常的害怕或是被吓哭。
这时走出冒险游戏后,身为迪士尼员工的你有两种选择说法,
第一,这些游戏好可怕,对不对?
第二,你很勇敢的挑战,你已经成功的营救公主。
前者是在继续唤起孩童对于之前所经历的恐惧来安抚,这个选择的出发点是排斥让孩童避免痛苦,把所有不好的结果归咎于外在。
相对于,后者则是唤起经历前面的恐惧感受,是为了后面成功的经验。也就是让孩童知道,这些是必须的过程。
迪士尼的团队成员都必须知道每项游乐设施的设计,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从这些设施中,看到更好的自己,而过程中的体验则是必须的时候,才会知道面对孩童被吓哭时,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
如果不知道背后的涵义,很容易会因为表象认为的想要就判定说是需要的可能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一种判别方式,那就是当谈话的的过程中,多以「我们」而非以「我」来回答。
找寻问题核心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探索对方真实的需要,所以话题必须围绕在「对方」身上,因为只有这时对方所提出的回答才是更贴近心理的潜在动机。
当你发现对方已经在开始偏离问题,或是找不出关键的需要,你可以提问说:「对你来说,这里真正的挑战是什么?」这问题是从对方真正在乎以及感受最深的点来切入,厘清对方现在真实的需求。
团队领导者要理解到,所有的回答背后,都必然潜在的人本动机,这些动机会呈现出对方所想的想要,但却不会是最根本的需要。因为很多时候连对方无法明确知道自己的需要,所以会从众多的需要中呈现给你他的想要。
从最核心的对方的角度来切入,找出挑战点,是为了更准确提出需要的解决方案,而非我认为对方想要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