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光华,清白流芳
——新建明尚宝寺卿喻致知传略
喻致知,字无知,号养微,江西新建县新塘村(今南昌市红谷滩区流湖镇新塘村)人,《江西通志》有其传。公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卒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新建县志》载:“明权尚宝寺卿南京工科给事中喻致知墓在南昌县艾溪社营堂罗麼冈”。公治诗经,万历丁酉科乡试中举,明大臣、大书画家董其昌时为是年主考官,慧眼识才,把公之试卷从落卷中拔为其房之冠;万历甲辰科殿试成进士。初授南京直隶常州府宜兴县知县,继任工科给事中,兼带兵刑两科,后升任尚宝寺卿。
一、诗书传家
公生在一个诗书传家、积善崇德之世家。其南昌始祖为东汉苍梧太守喻猛,因清白为治,百姓爱戴,汉和帝为其御赐“清白流芳”。其六世祖谦山公善诗能文,更是一位元末传奇的农名起义领袖。《新塘喻氏族谱》载:“喻原益,字谦可,号谦山。性学英博,气宇不凡。元季红巾蜂起,乡邦不宁,公因众拥自卫以捍里闾。不意归附日众,遂有逐鹿之想。后见太祖龙飞江左,知天命有在,即散众归田....。公文采出众,在途有吟咏,从戎有赓和,有《劳生录》传世”。文韬武略的喻原益(谦山公)至今仍有十余首七律佳作传世。谦山公长子喻子安乡试中举,敏学善书,为南昌郡太守田平所器重,聘其至郡府掌文史,后考授云南银场大使。
公曾祖父喻杰,读书善文,才识练达,通熟律例,南昌知府祝瀚甚爱之,岁暮清狱之时委其代察提司到监狱处理(旧时制:在押囚犯余刑短者,缴纳一定数额的钱财可以在年关前提前出狱)。《南昌府志》记载:“喻杰,字中道,号竹亭,为椽吏。会岁暮清狱,众囚悲泣。杰宅心仁厚,与囚约,释归家。囚至期而来者半,不来者半。杰自具罪状,知府祝瀚宥其罪,责令代囚缴赎金。杰以此倾家无怨矣。后其四世孙致知、致和自建昌(今江西永修县)归,途中洪水暴涨,溺横流中,危急时刻遇渔人拯出。询之,渔人乃杰公当年所释负约囚之四世孙也”。
公之祖父喻春淯也是一位贤明厚德之士。《新塘喻氏家谱》载其“慷慨刚毅,果断明允,教子孙必期上达,处乡族无不悦服,乡里人都感念其德,遐迩闻名”。到了致知公父亲喻尚斌,则为谦山公的文武家传进一步发扬光大。尚斌公先治诗经,后弃文从武,万历元年、四年、七年,连中三科武举,一时称耀。万历五年十一月,新塘喻尚斌以副将的身份协助一代名将邓子龙围剿平定叛乱,受朝廷褒奖,后来接替子龙公担任宁州铜鼓营守备,在铜鼓营练兵十二载,爱兵如子,被部下亲切称为“兵头公”。为光家族文脉,尚斌公于乱平之际辞官归隐,开西墅、延名师以淑族子。此后不久,尚斌长子喻致知即登万历甲辰科进士,次子喻致和则于戊午年中举,己未年捷会试副榜,后成为一代江右理学大师,崇祀乡贤。明朝名进士夏其光(萧太保)曾为尚斌公赞曰:“善识天文、深知地理,可作鸡鸣之警;有妻能贤,有子能贵,定居豹变之俦”,果其然也。
也许正是这种家族传世的文章品谊与德善基因浸润了致知公纯洁明净的心灵。他似乎天生就带着这种超然的人生气质与为民使命来到这个世界,注定将成为一座后世仰望的精神灯塔。
题超然台
喻原益(谦山)
独上超然境寂寥
红尘不到绝喧嚣
回瞻蟾阙天疑近
似赴蓬瀛身欲飘
满室清飙风瑟瑟
虚簾凉月夜萧萧
坡翁遗像今如在
千载英灵永可招
(注:本诗为六世祖喻原益(号谦山)游山东诸城苏东坡筑超然台而作)
二、文显才德
家族文化沃土里孕育的诗书之文墨到了喻致知这一代开始撒发出愈加浓郁的芳香。翻开公参与乡试、会试时穿越时空的当年答卷,眼前呈现出一篇篇神采飞扬、博引宏论之篇章,公之诗书涵养与厚德贤才跃然纸上。
公于万历丁酋年参加乡试。在观其整篇清雅灵异之宏论后,翰林院修编成基伟等主考官不禁赞曰:“气如悬河,一泻千里”、“韵致和雅,傲骨不凡”。此英明考官对公之大作用“傲骨不凡”的评语是何其有先见之明啊。公在其中一份试卷中写道:“观二帝(尧舜)之帅民而得其定机焉,夫天下视一人之所帅耳,帅之仁即从矣......”,对仁之深刻感悟其时已在年轻的致知公心刻下了烙印。
1604年春天,公赴京城赶甲辰会试。房评考官面对致知公气厚养深、心高境洁的七篇大作,不禁拍案叫绝。考官给事中项君以激扬澎湃之情批曰:“七作笔端豪迈,思致精深,势凌巫峡,气吐长虹,真可惊四筵而撼独座,岂胸中别具一罏锤耳?论博极群书,贯串百家而凌驾纵横,若飞龙闪电,令人目眩心悸,不可方物。表绣句匠心瑶华夺目,判策亦各自有情致,非资养兼到之士曷克臻此。高取!”。其余同房考官亦溢美之词无所不用其极地批曰:“雄文踊跃,色彩陆离,如龙文之鼎,观者洞心骇目”、“云蒸霞蔚使人应接不暇”、“天机灿烂可称文之绣虎”、“英华绝类,气格苍然,士之厚抱者”、“学海惊涛,辩园错秀,浑沦彭拜之势,鲜妍澡丽之观。矢笔便自千载,足以雄视当代!”、“汪洋自姿有吐天浴日之势”......。在他文采飞扬、风骨棱棱的策论篇章中,有一篇题为《不知命》的宏文,其中写道:“不知将贤奸真伪无所以辩之.....,难以知人矣,不知人而得为君子乎?” 一位进士才子正直高洁的秉性呼之欲出矣!言显其德,文见其人,一颗贤才良臣之星正将以吐天浴日之势冉冉升起。
三、勤政爱民
公掇巍科后初授南京直隶常州府宜兴县知县。在宜兴,公爱民如子,保境安民,施政有方。公曾在《民之质矣日用饮食》一文中言道:“夫民何足以征福?观其日用饮食而性自若也,则福可征矣”。作为一名心中有民、为民谋福之官,公经常下到基层问民疾苦,察民冷暖,对于为民办事不力者一律撤免。对于大小官司案件均用情审理,情法并用。对于奸诈、欺骗等恶者则用刑不贷,其余琐碎之案则宽恕之,尽量减少用刑。其办案公正廉洁,控诉双方分文不取。此外,宜兴当时有盗贼猖獗于境内的湖渡,人数众多,神出鬼没,历来难以消除,公任知县后即采用谋略擒之。他仿照古时设三科招募壮士并督查操练,声威震慑于境,后让这些壮士埋伏在盗贼出没的隘口处,果然将盗贼全部捉拿归案,遂湖渡无警。另有妖僧以讹言迷惑民众,男女夜会六七年不废,公到任后擒其首恶者,散其胁从者,一时肃清此患。另有男巫诈骗民众,说是要收钱以祭鬼神,否则有大灾,公立即禁此骗财之术,禁后也不见有灾。经公任后的治理,宜兴顿时变得风清气正,路不拾遗,呈现一片安居乐业、平安和谐之新气象。
公力行为民谋福,勇于担责,不计官场得失。宜兴经常有水患或旱灾,每有灾年,公必向上请诉缓征税徭,即使完成不了赋税、徭役征收任务,上司督责如雨,他也怡然不计。有一年,宜兴发水灾,向上级请求赈灾,但久无批示,鉴于灾情严峻,未等上级批复就果断担当,决定先开仓放粮济灾,终使民众免遭饥苦。
四、文脉功勋
公在宜兴最大的功劳应该是在文化教育上。我们知道今日的宜兴是全国闻名遐迩的“教授之乡”。然今鲜人知,今时宜兴人文之盛况居然与四百年前我喻氏先祖致知公有莫大渊源。明万历进士、太常寺少卿熊人霖(其父为中国西学东渐代表性人物之一,曾任工、兵、邢三部尚书的熊明遇)在评价致知公在宜兴办学政绩的文中赞曰:“文学季有试、月有课。案上计薄与经生课薄杂视,凡经剪拂者声价倍增”,“间用青乌五行家言,造凌云塔。自是相国周君(宰相周鼎海)、中丞毛君(毛士龙)皆自童子试中首拔者,嗣后台座鼎盛三吴,无不仰公鉴裁。盖亦有地脉之助也。”
为何熊进士如是说呢?那是因为致知公在宜兴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殚精竭虑,贡献卓越。他一边兴修县学、创办明道书院,并捐存俸金五十馀两置义田,一边以“青乌五行”(风水学)在宜兴修造“凌云塔”(又名承云塔,现名为文峰塔),树立兴盛文脉之标志与风气。尤其是公主持创办“明道书院”后,宜兴成为“名贤学士云集,与东林相辉映”的文化圣地。他除了兴修县学、延聘名师讲学,还在百忙之中亲自参与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经常在书院给学子授课课,并主考童子试。经他施教及选拔的人才无不成才。例如,已酉之年童子试经他选拔的八人后来均成名士,其中六人先后登甲榜成进士,成为当朝重臣,另外两人乡试中举,先后成江苏沛县及浙江新昌县之县令。可见致知公经书博学之精湛,察人如伯乐之重生。
他主政宜兴前后达六载之久,期间躬身勤勉,呕心沥血,政绩斐然。也许正是他的善政勤治奠定了宜兴文化教育的基石,铺就了今朝宜兴“教授之乡”的文脉。
作者本人1987年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考研。彼时考研很难,记得当年全国才共录两万余人,而我就读的这所其时全国十强的名校录取率大概也只十之有一,然而我却幸运地被我国著名的机械行星传动理论奠基者、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冯澄宙教授收入门下。冯教授文革前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先后任西北工业大学、郑州工学院教授。当时我对这位“学霸型教授”的导师肃然起敬。后来因科研他带我来到他的家乡宜兴,不知何故,我自此对这片土地一直感到莫名的亲切。也许冥冥之中公的后人已经沐浴在先祖点亮的那缕文脉之光的余晖中。
五、民送良臣
万历丁未年(1607年),公在宜兴首期轶满,考核为第一,因成绩优异被继续留任。至万历庚戌年(1610年)二期轶满,考入京城授官。当他离开宜兴之日,“环邑之老幼,注恋遮道,攀号者数万,车轵不进,老稚挽衣而泣。”无数民众倾巢而出,自发在他经过的道路上簇拥相送。人群堵塞了车道,跟他依依惜别,留恋不舍之哭泣声回荡环邑、让人动容。
宜兴的百姓不舍一位好父母官的离任,但在他们目送的眼光中,国朝的京城即将迎来一位忠厚的良臣。
六、忠言力谏
致知公为官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他在考选入京之时,江西群贤毕集,争位竞官,而公与熊明遇(注:后升为兵部尚书)等同乡竟然停留郊外,以名节相砥砺,不与人争。其时争者均得到台司为官,而公入选工科给事中任谏官,带掌兵刑两科。作为给事中,他终于职责、正直坦荡、真心效国、忠言力谏。
当时明神宗怠于政事,不读经书,朝堂经筵停顿。公恪守臣节,向皇上直言相谏:“高皇帝年七十余,犹进讲经史,皇祖临御四十五年,经筵未尝停。陛下奈何不典于学?”。在有关太子的豫教疏中,他又直引晋骊姬、秦赵高、汉江充为例,借古讽今,好不直率!幸好当朝皇上宽容,否则定当降大罪于身。
当时山东掖县赵焕(赵太宰)当道朝廷,其人阴险昏聩,言路不畅,公与言官刘定国等发愤具疏,纠其悖旨擅权,驱除异己,最终把赵宰相赶下了台。在福清相国(宰相叶向高)当政之时,他也经常上疏,对其提出忠告。而后德清相国(宰相方从哲)当权之时,他举报阿谀奉承的冯尚宝的十二事件;当时税赋为暴,而江西湖口官府税监名叫李道,其收税尤重,公甚怒,遂上疏请撤其职。明朝铜钱私铸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到了明后期更为混乱,已经对国家稳定及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危害。 万历四十二年,他在《为留都私钱公行奏疏》中不无忧心地向上谏言道:“为留都私铸公行,钱法敝坏,恳乞圣明严加申饬以裨国计,以收主权事。……至三十九年私铸盛行,官钱几废,稍稍以三尺绳之,而担夫牧竖怨之如雠,控马拥舆,嗔目语难。”以实情民怨触动当政者严峻应对。此外,他还凑请皇上起用名流贤士,首推邹公忠介(邹元标)、赵公南星等国之桢干;倡明理学则首推顾公端文(顾成宪)。
在朝廷东林党争中,他奋笔直疏:“伪学之禁,盛世不闻,仅于宋季见之”,并且以忧国忧民之心坦然指出:“今为世道计,不患讲学,患不讲学;又不患不讲学,患不真讲学……且伪学之禁网愈密,宋之国祚亦不振”,提醒当权者深思。此震耳发聩之言被历代研究东林党之学者敬佩不已,频繁引用。 东林书院主盟之人顾宪成逝世后,一些正直官员开始为其请谥,然而这一过程却极为艰难,阻力来自于明神宗的忌恨以及齐、崑、宣、浙各党并天启朝阉党对书院讲学的诽谤。公身为给事中在《为敬陈末议以备采择事》奏章中直言:“臣向令吴时,曾一晤顾宪成真目,击道存有明道冲和之度者,其著述以孔矩为宗,以依庸为的,其操行以善与人同为乐,以闭门作自了汉为耻。有臣如此,而不进一秩之荣,不蒙一字之褒,国家赠谥为何等臣设乎? ”
公在朝还留下了一个“尾疏趋朝”的典故。天启二年(1622年)辽东广宁之战失利,朝野震惊。兵部尚书王在晋力主立即收复广宁,而高阳(孙承宗)却劝谏“尾疏趋朝”(上朝面奏),审慎决断。王在晋质问:“广宁可复,议论合一,枢辅正当力任以收厥功,何为尾疏趋朝,亟亟以图诿卸哉?” 高阳答曰:“复广宁无益,反难于守,故欲复四卫,广宁可复”,并解释“尾疏趋朝,正为军需未备,喻养微力言须公面奏耳(注:养微为致知公号名)”(《辽事砭呓》六卷记)。
八、执法如山
此后公奉旨代东宫巡视京城。在此位他刚直不阿,执法如山。首先开刀就向着怀远侯(开国元勋常遇春次子),清出了他的私占之财;其后纠出宫内守备刘朝用的侵占及欺诈行为。
此后他又负责管理京城刑案,对每一桩诉讼案件均谨慎审理。有一天深夜,他秉烛撰文而又废之,其子问他何故,他叹气道:“此真是死刑啊,我想救他性命但做不到啊!”公遇有一案,囚徒被有权势的人所陷害而入狱,按法当死罪,众人见对方是权势莫不敢为之辩,而公凛然道:“杀人媚人可乎?”意思是,可以用杀人来献媚权势之人吗?于是他大义凛然,不畏权贵,最终为囚脱罪释放。
九、清正廉明
公最值得后人敬仰的还是他的清正廉明。当年他为宜兴令,审案断案绝不索分文。后任南工桓给事中期间,工桓很多贪吏,办事经常索贿,而公却独立特行,毫分不入,实乃工部的一股清流。有一次,一位客人在客厅的茶具之下置数百金巨款,公当时未发现,等到客人走后抬起茶具才注意到。这让他顿感不安,通宵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那人叫过来斥责道:“吾心如青天白日,怎奈何以浮云相蔽也!”说完即把钱款退回与他。还有一次,一位本族子弟因一桩盗窃案被冤株连,被重判鞭刑几乎毙命,公为之解脱。族子为感恩要用田宅酬谢,公却断然拒绝,说到:“吾非私,若雪冤,自吾事。”意思是,我帮你不是为了徇私,如果是冤案,自然是我的事,是应该做的。公历来致力惩恶扬善,可以相信他所说的完全是肺腑真言,而非故作清高。
十、仙游尚宝
公在京城任职之时正当壮年,可谓意气风发,前途可期,然而正在他于京城大展德才之时,人生的终点却即将悄然出现在他面前,不仅令人握腕长叹!奉旨巡视京城数年后,他最后升任国朝尚宝寺卿之职。上班第一天,当他一进入尚宝寺官署时,眼前的景象让他心中不禁一惊:“此乃甲辰放榜之夕的梦境之处,梦中有神人指此为余归属之地”。不久,公卒于尚宝寺卿任上。如此神奇令人感叹:天意有定,公真乃神人之子呼?
宜兴民众听闻公卒的消息,奔走相传。人们自发祭奠,举邑悲伤。西汉之时,大司农朱邑初任桐乡(今安徽桐城)啬夫,掌管诉讼和赋税等,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民爱戴和敬仰。致知公受民爱戴敬重之情景犹如朱邑之在桐乡也!
十一、清白流芳
公崇高之厚德风范声名远播。天启二年,故乡江西督学王公推举公入豫章乡贤祠崇祀。太常少卿、进士熊人霖赞曰:“新建多清德之士,皆澹素出于自然,无所缘饰以为名者也”。后人赞曰:“襟怀坦荡、质朴自然;刚正廉明、清白无私;爱民如子、精忠效国;学博才贤、善仁厚德”,此乃喻公致知之范也!先祖如此高尚的品德使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后人谨当倾力传承之。
致知公精神日月同辉、百世流芳!
参考文献:《江西通志》《新建县志》《新塘喻氏族谱》《常州府志》《辽事砭呓》《奕世书香漫新塘》《重写晚明史:朝廷与党争》《东林非党论》《万历四十二年四月南京工科给事中喻致知为留都私钱公行奏疏》《工科给事中喻致知奏为敬陈末议以备采择事》等。
(注:本文所引用之图除人物及文峰塔照片之外均仅为示意用)
致知公裔孙喻洪流顿首拜撰
2022.2.13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