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家看TED演讲,Meg Jay 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遇到了紧急情况,你会联系谁?如果发生了交通意外,会有谁帮你?”
我坐在椅子上发呆,如果发生了这些情况,我该联系谁呢?
我不爱社交,习惯自己吃饭、睡觉、看书、工作、玩手机……也不是宅,就是有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所以朋友也不多。
其实也会有几个关系好的朋友,但是对方也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我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普通朋友,我真的是对方的好朋友吗?如果我遇到麻烦对方真的愿意帮助自己吗?我找得到朋友吗?
如此想来又有些失落,为什么自己连很好的朋友都没有呢?
2017年我在网络上认识了摄影师秋秋,第一次看她朋友圈不是被她的作品吸引,而是友情。当然不是作品不吸引我,人缺少什么就喜欢关注什么,只是当时对友情更充满期待:羡慕她有一群好朋友。
在一起过生日、聚会、旅行……就像电视剧里的那种场景,原来生活中真的有这种友情!
友情,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无论何时何地,真诚待人
茶叶、香酒、榴莲、鲜花……每次朋友们来秋秋的工作室都会带点东西,是因为成年人都有这个习惯吗?
我向来不喜欢给朋友送礼物,更别说见面礼。不是吝啬,而是每次思考要送对方什么,挑选物品怕对方不喜欢……这一系列问题就足够打败我。
叶子生日时我送了她一个音箱。她一个人生活又喜欢听音乐,音箱能和她一起说话,陪她睡觉,提醒她起床,给她播放音乐,给她更多陪伴。
最近她经常给我发信息说在用音箱听歌、睡不着就和音箱对话、音箱给她讲故事……买什么礼物?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几个晚上。现在我却因为这个物件带她开心而感到开心。
傍晚去找秋秋,路过鼓楼,下车特意往回走去买了一袋板栗,一路抱着它,生怕冷了味道不好。
之前以为是成年人都有这个习惯,直到自己恰好看到板栗就想到秋秋说过特别喜欢糖炒板栗,情不自禁就走过去买一袋。我才发现这是一种惦记也是一份真诚。
也不是说真诚是一定要送对方什么,更多的时候是我记得你对我的照顾,在某些时刻会想到用自己的方式给你带去一点快乐。
(二)不能见面,也要分享美好
秋秋的朋友们地点不同、工作不同、甚至连作息习惯都不一样,为什么关系还这么好呢?
和她居住在一起的那几天,我发现她经常把生活中那些很开心的事拍照分享给朋友们,隔着屏幕也能哈哈大笑。
以前很喜欢一句话;“真正的朋友无论多久没见,感情都不会变。”可是我最近发现,这句话的中间应该再加一句话:“真正的朋友无论多久没见,也要好好联系对方,偶尔分享生活中的美好,感情才不会变。”
以前这句话只看到结果,现在却更注重过程。
我读初中的时候有好几个朋友,吃饭、上课、睡觉、甚至上厕所都形影不离。中考后,大家在不同的学校,联系少了。但那时候我经常安慰自己:“真正的朋友无论多久没见,感情都不会变。”。
可是最近我发现并不是这样的,太久没有联系,没有见面,我们变得有些陌生。
用手机聊天的功能大家都会,而重要的是多分享生活中的美好,减少朋友对你的担心,大家一起为了生活中那些有趣的事情,去体验快乐。
(三)厚点脸皮!偶尔麻烦对方
能自己完成的事情,即便很辛苦也不会麻烦对方,包括我的父母。我害怕自己像个麻烦精惹人讨厌,或者说不敢产生依赖的感情,所以这些年的生活也比较独立。
独立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词语,其实自己这种行为更多的是源于内心的不自信,甚至经常以此为逃避与人接触的借口。
“佳佳,剪辑音频用什么软件呀?怎么操作呢?”录音一筹莫展,我给她发了信息。
她立马回答:“明天我把软件发给你,视频教你操作。”
工作后我和佳佳分隔两地,半年多没见过面,两个人都比较忙碌,聊天的机会不多,为什么我和她感情还这么好呢?
我发现一直在保持联系的朋友,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偶尔麻烦对方,才没有产生疏远感。
希望对方给自己推荐一些书籍、影单;请教对方一些技能或者工作方法;邀请朋友一起装修出租房……麻烦朋友的时候,对方会感觉自己是被需要的,也乐于帮助你。与此同时,对方下次遇到了问题也会想到你,这个“麻烦”成为了彼此交往的枢纽。
当然,麻烦要适度哦,不然就把朋友给吓走了。
(四)一个人生活,找个日子见面吧
秋秋的朋友们相隔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还有姐姐常年在山上弄茶叶;工作、家庭、性别都不同……
也正是在这些“距离”和“不同”里产生了自己的独立空间。并不是真正融合在一起,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
我喜欢这种关系:有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然,还有不可缺少的另一部分:大家在一起制造回忆,也就是——“玩”。
见面也很重要:彼此能看见的表情、动作、语言和网络上的交流不一样,能让人更确切感受到这份感情的存在感。
打开自己的相册看见和朋友们坐在马路上喝啤酒的图片、拿起那张和朋友们去南昌打暑假工的车票、戴上野餐时朋友送给我的发带……和朋友一起产生有人物、声音、故事的画面,也会成为友情的保护壳。
(五)尊重彼此,接纳朋友的新朋友
这是我的新朋友:“霞霞”,秋秋向大家介绍我的时候,我抬头看见每个人都有自己打招呼的方式,还真有点可爱。
我记得第一次和秋秋在公园野餐拍照,认识了她的朋友英英。大家一起看夕阳、聊天、吃饭……最后还是英英开车送我回家。她们的“四姨太”是位声音特别温柔工作又很认真的准妈妈,第一次见面她就叫我霞霞,立马减少了陌生感。
大家都说我年纪小,这几年我却很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心理成长。成熟应该是学会接纳、尊重、分享的过程。
读小学那会,发小和别的女生多说几句话我都会生气,占有欲和自私难道是人天生带来的附属品吗?至少在我家这种自由、尊重的氛围是不会给我带来影响。
十八岁前,我不喜欢自己的朋友有新朋友,更不喜欢四五个人是好朋友的氛围。害怕自己受到冷落,担心好朋友不和自己玩。性格开朗的人可能不会有这种感受,对于心思细腻又敏感的人来说这些却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长大后,对于友情有了更多经历、思考,逐渐接受大家都会有新朋友,事实上也是更加认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也会尊重朋友的朋友,甚至也很乐意认识对方。我发现,这样的心态和处理方式,能收获到更多快乐。
(朋友)
2020年许愿的时候我说:“一定要成为真诚又可爱的人,希望好朋友们会因为有我而感到开心”
睡觉前想到了一句话:“谢谢秋秋还有她的朋友们,我有被大家治愈。”其实大家也没有做什么特别的事,但往往是这种平淡又真实的友情让人觉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