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有十一次讲到了“在”,这十一个“在”都是同一个意思。《说文》中说,“在,存也。”也就是说这里的“在”,说出了一个真相——“当下”才是“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首句不惜雷同,连续用三个“在”,充分证明,在向读者传达一个强烈的信息:离开了“在”,就无法悟入其“道”。
“在,存也。”而什么存?什么非存呢?唯有“当下”存在,“非当下”不存在。“道”是真实存在的,一旦离开“当下”,就活到了“非当下”的幻境中,且百千万劫不能觉醒过来,冤枉循环受苦而不知,好比王子从此过上了乞儿的生活,竟浑然不觉,岂不可悲!所以《大学》开篇,连用三个“在”来警示:离开“当下”不能“明德”,离“当下”不能“亲民”,离开“当下”不能“止于至善”;也就是离开“当下”不能悟入《大学》之“道”!《大学》中其它的“在”也作如此理解。
而何为“当下”?其实“当下”也是无法用语言来道明的,只能做大致的提示,领悟“当下”,就是不要生活在头脑的思维推理当中,要生活在自己的体验感受当中!因为思维推理完全是头脑中观念的叠加,是幻相;而体验和感受是自己心的觉知,是真相。所以说:“皆自明也”。就我而言,之所以生生世世迷而不觉,苦不堪言,与习惯用头脑生活是深有体会的!借用《大学》一句话,“此以没世不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