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职场达人独自闯荡魔都,如何用自律成就高效的自己

今年是我在职场拼杀的第17年,其中前面5年是从职场小白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团队管理者;后面的12年为我积累了丰富的团队管理经验,以及大型平台运营经验。

交易平台搭建、项目规划、流程管理、以及跨部门整合资源推进项目等,成为了我17年职场经验积累下来的核心竞争力;在12年的团队管理中让我有了三个收获:

第一,目标管理,团队中统一目标很重要;

第二,争取资源,要学会跨部门去争取资源;

第三,对于低绩效的员工要掌握高难度化。

另外,在我的身上还有两个关键词:勇气和变化。

勇气,是每隔8年重新审视自我,选择新的行业从零起步。

17年职场经历中,我只进入过2个行业,平均每个行业深耕了8年,今年是我的第三个8年开端,经过一番重新审视后,又跨入了新的行业,从零开始积累,而这些选择都是源于勇气。

变化,是掌握自律的底层逻辑,在跳出舒适圈面对未知的困境时,能快速适应和融入职场生态。

这种变化是墨墨带给我的,在遇到他之前,我身上几乎没什么变化,或者说变化特别慢;但在遇到他之后,我学会了自律的底层逻辑,不再惧怕任何任务,敢于跳出舒适圈去挑战未知的困难。

正是因为学会了自律的底层逻辑,我才能用职场自律成就高效的自己,拥有前面提到过的一系列核心竞争力,成为朋友口中的职场达人。

那我是如何运用自律,为职场助力的呢?

今天我会分享自己在魔都(上海)闯荡时,发生的几个职场自律小故事,它们将以疫情为时间线展开,分别是疫情前和疫情后。

01

疫情前:“是我又不是我”-甩掉身上的主观情绪

2019年,我独自从老家来到上海闯荡,当时还没有疫情,所以我把这段时间称为疫情前。

那个时候的我,是我但又不是我,因为我自此开始修炼自律,成功甩掉了身上的主观情绪。

这样的蜕变源于两个小故事:第一,是墨墨定律;第二,是认知行为疗法。

1)墨墨定律

刚到上海没多久,恰好看到墨墨在朋友圈说自己将要来上海,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约一下,我第一时间就通过微信跟他约好了见面时间,我们在上海的一家餐厅里,吃了一顿三个小时的饭。

在一见如故的兴奋中,我问了他三个问题:

第一,多线操作是什么?

第二,你为什么可以那么专注?

第三,你的发散思维,是如何发散开与聚拢回来的?

这三个问题,墨墨当时并没有告诉我答案,他只是说如果想知道答案,就听话照做。

我选择了相信他,一切听他的安排,也是在那一刻,我们定下了我的一年目标和五年计划。

2)认知行为疗法

我是作为一个“空降兵”开始上海的职场生涯的,新公司的项目刚做了一半,原来负责该项目的领导也还在团队中,而我要去从他手里把活接过来。

但此时,我跟上司还是完全陌生的状态;要配合我一起工作的团队同事们,也不是我一手培养起来的,当时的处境非常尴尬,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磨合期,我感觉自己不被团队信任,也无法顺利推进项目,整个人处在焦虑无助的情绪中,慢慢地就不愿意主动和部门之外的人交流了,因为在上市公司的职场环境,最害怕的就是多说多错。

把我从困境中拯救出来的,是墨墨的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语音和文字咨询,他不断启发我去复盘自己当时经历的事情,让我发现是自己的情绪让行为失控了,才会在处理问题时失去了理性判断,所以会感觉非常痛苦。

当时,我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早上起床后,6:30-8:00这段时间,我会同时做三件事,即听书、准备早餐、以及做有氧运动;白天正常上班;晚上9:00-11:00之间看书和复盘。

在学习和复盘中,将自己产生的情绪宣泄出来,并通过“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方式,培养了自律的习惯,这些都让我的认知和行为发生了变化,现实生活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学习上,我不断获得墨墨的正向反馈;职场上,也得以顺利推进,当时职场上的同事,给我的反馈是:从一个冰冷严肃的工作狂,变成了和蔼可亲的职场达人。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特别感谢自己,在那个时候学会了职场自律,用多线操作模式开启了长尾螺旋上升的化学变化,帮助我顺利度过尴尬的职场磨合期。

02

疫情中:“遭遇滑铁卢”事件-玩转职场

2020年初,一场疫情席卷全球,生活被改变的同时,我也迎来了职场滑铁卢。

先是在居家办公中,失去工作和生活边界,整个人差点崩溃;后在高层人事变动中被迫坐冷板凳,好不容易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结果迎来无休止的加班,直到把自己累到生病,不得不独自住院。

这段时间,我不断失控,又不断调整,而让我一次次爬出深渊的,就是职场自律中的建立原则。

1)建立工作生活边界

刚刚过完春节,正是全民居家隔离之时,然而我却要独自返回上海办公,到现在我都记得,自己乘坐的那趟航班上,只有两位乘客,剩下的全都是空姐,而我从头到脚防护的严严实实,手套都戴了两层。

回到上海后,开启了两个月的居家办公,在开不完的会议、写不完的汇报和做不完的PPT当中,我的时间变得非常混乱,随之整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也失控了,整个人处在崩溃之中。

好在当时我身边有墨墨,在跟他的咨询中,我找到了破局之法——建立三三三原则。

所谓三三三原则,就是将30%的时间用来工作,30%的时间用于学习,剩下的30%则用来陪伴家人。

其实也就是建立生活和工作的边界,树立起自己的原则,并且把自己的原则广而告之,这也是修炼职场自律的重要部分。

确立了边界后,我试着放下工作,用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在整个2020年,我去了两次迪士尼乐园、还去了上海美术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地。

在享受自由的生活中,我从情绪崩溃的泥泞中走了出来,整个人的生态系统也回归了平衡健康状态。

2)建立任务拒绝模型

正当工作处于上升期,我的CEO被调换了,随着新领导的空降,我也从原来的核心层被边缘化了。整整三个月,都处在无人问津之中,每天上班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原有的项目也停滞不前。

直到一次偶然机会,新领导实在有一项棘手的工作没人干,他只能把活儿交给我干,结果不断叠加的需求,造成了无休止的加班。

长时间熬夜让身体亮起了红灯,我不得不休假住院,当时因为疫情,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我只能自己拎着两大箱特别沉重的生活用品到病房。

在住院的这段日子里,我思考了自己的整个过往,我发现造成现在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自己遇到领导或同事派活,没有建立拒绝原则,于是趁着这段时间,我给自己建立起了一个拒绝模型,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第一种,简单任务,对等交换。

如果领导或同事派给自己比较简单的任务,要么挑一件来做,把剩下的拒绝;要么进行任务交换,我做你的B任务,你做我的A任务。

第二种,复杂任务,分情况做。

如果被派到复杂任务,先对任务进行分类,分清是资源型还是协同型任务。

如果是资源型任务,先了解资源准备的情况,如果尚未准备好,就让对方先把资源准备好再做;如果是协同型任务,一个人做不了,也不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可以提供所需资源,但具体的执行动作还是交给对方。

除了这两个拒绝模型之外,我还设立了一个指路原则:即不属于自己部门辐射范围内的项目,会提供相应的有效信息和人员,但不参与具体事务的执行。

这样虽然拒绝了对方,也让他感受到自己的真诚和热情,让他产生一种我是能帮他一起想办法达成目标的人。

自从有了拒绝模型和指路原则,工作量减少了很多,也不用再熬夜加班了,最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和学习,去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

至此,我在魔都的职场自律小故事,也告一段落了,因为我即将离开这座城市。

时间来到2021年年末,我也即将逃离上海,回到老家。2019年在上海初见墨墨时,我做出了要离开上海的决定,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目标晚了一年才实现。

我为什么要离开上海呢?

因为在这三年的学习中,我真的做到了在复杂的职场中,用自律来成就高效的自己,已经找到了那把所向披靡的职场利剑,建立起职场收益决策体系。

它里面包含四个关键动作:思考、整理、交接、结尾。

通过这个四个动作,让我知道如何去判断一家好公司,如何判断当下的工作,是否是一份好工作,自然也就不会畏惧换一份工作、换一座城市。

所以,我在职位和公司正高光的时刻,放弃了这三年在上海的打拼,回到老家并换了一个新的行业重新开始。

回首这三年的职场经历,遭遇了很多至暗时刻,也有不少高光瞬间,而让我一次次从谷底走到山顶的,正是自律二字。

通过练习自律,让我甩掉了身上的主观情绪,顺利度过职场滑铁卢事件,在复杂的职场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自律原则,在一遍遍练习中,成就了高效的自己,也有了走得更高、更远的勇气。

作者 | 肖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