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墨的育儿书库
当代著名女作家池莉说,“我发现从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样的,家长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在太多的父母只愿在孩子身上花钱,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心思。实质上是家长变得糊涂了,自私了,盲目了,愚蠢了,懒惰了。”这话说得比较尖锐,但也一针见血。
有很多这样的父母,孩子小时候,他们不关注他的情感需求和教育需求,到孩子大了,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才对自己的孩子抱怨连连,感叹自己命苦,感叹做父母不容易。而这种问题,和自己没认真带孩子有很大的关系。
自己不带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渎职。想做一件事总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尽是借口。现在的年轻父母不带孩子,确实可以找出很多理由。可如果父母们要是能提前知道不亲自带孩子的危害,或许就会更慎重的考虑这个问题了。
一些把干事业和养育孩子对立起来的人,一些根本就不在乎和孩子相处时间及相处质量的人,一些不去细腻体悟孩子感受的人,不是他们不爱孩子,而是骨子里不认为和孩子相处是件重要的事。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线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事实上,自己带孩子也不用过于恐惧,只要善于规划总结,“艰苦”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最重要的是,孩子在智力和情感上,都会很健康的发展,父母也可以较早的解决在孩子教育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
父母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两拨千金的功效。这个“付出”是天下最划算的“投资”。如果把这件事做反了,在孩子小时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当回事,到孩子长大了,不知会有多少麻烦。有谁能把一张乱涂乱画的纸擦干净呢?
更可怕的是有些父母“貌合神离”的育儿方式。即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心里却只装着“工作”,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对孩子的需求漫不经心,让孩子即使身于精致的房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如果出于客观原因,必须要和孩子经常分离,也一定要想办法尽量减轻和降低孩子在感情上的失落,比如提前让孩子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临时抚养人建立感情,分别的日子里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和孩子沟通,定期去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时刻在关心着他,尽量减少孩子的失落感。
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但孩子不会白白做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推荐一本亲自共度的全球畅销书籍
《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