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
又玄,
众妙之门。
褐斋译文:
道,事物的生成机制、发展路径、错综功用、变化规律、因循法则等道理。
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是我们对事物机理主观认知的总结和归纳,并选择表述出来的“道”,不是事物自然本真的“道”。
名,事物的赋存状态、形体特征、行止动静、变化时序、关联征候等形相。
可以用言语描述出来的“名”,是我们对事物状态表观感知的判定和描述,并选择表达出来的“名”,不是事物自然本真的“名”。
无,我们主观意识没有感觉到或者感知不到事物、或者事物的形相存在,是我们认知和描述天地世界的开端和根本基础。
有,我们主观意识确定或者感觉到事物、或者事物的形相存在,是我们认知和描述万物事物的本源和认知基础。
所以,
常无---有计划持续观察认知事物或者事物发展不同阶段形相不存在的固有状态,来追溯探究事物生存发展的精微和奥妙。
常有---有计划持续观察认知事物或者事物发展不同阶段形相存在的固有状态,来察验辨别事物衍延变化的趋求和止限。
这“常有”“常无”两种观察认知事物的方式,都基于我们对事物的主观感知和认识,分别认知事物纵向变化的精微奥妙和横向衍延的趋求止限,形成我们对事物“名”的描述和“道”的归纳。我们对同一事物不同形相感知认识的能力、立场不尽相同,从而对事物“名”的描述和“道”的归纳也不尽相同。每个人对同一事物或者同一事物不同形相感知认识的能力、立场不尽相同,从而对事物“名”的判定和“道”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正是因为我们的主观认知会人为形成对事物千差万别的理解、各不相同的认知,所以需要克服个人主观意识对客观认知的影响,尽量真实地了解事物自然本真的形相,从而能客观描述事物的“名”、理性体悟事物的“道”。
“常有”“常无”这两种观察认知事物的方法路径,追求客观真实和时序,需要象纁染黑中透红的“玄”色布衣一样(纁染玄色布衣,一入謂之縓,再入謂之赬,三入謂之纁,四入則朱,五入爲緅,七入爲緇。周禮曰:玄色者,在緅、緇之閒,其六入者與),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按照步骤依次进行,不欠缺不过头,恰如其分,更不可主观臆测,所以共同称谓他们为“玄”。
一遍又一遍按照时序观察认识事物自然本真的实相,一步又一步按照时序认知理解事物的精微奥妙和趋求止限,归纳体悟事物形相变化、发展的规律和因循法则,是我们认识世界、认知天地万物的“名”、把握客观自然的“道”的根本途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