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六年级语文教学实录
按:如何指导朗诵,如何引导学生思考,看看此实录定有启发。
原创 肖培东 教学时间:2021年4月2日 学校:浙江杭州富阳区永兴学校六年级
一、表里的生物,表里的——
师生问候。
师:好的,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冯至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标题一起读——
生(齐读标题):表里的生物。
师:文章课前都读过了?
生(齐):读过了。
师:那《表里的生物》这篇文章,如果把标题中的“生物”两字换掉,你觉得还可以称为“表里的什么”呢?(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可以说是“表里的秘密”。
老师:表里的秘密!为什么?
生1:因为文章中小孩他一开始是不知道表里有什么的,他就把这个地方视为一个秘密,非常神秘,他不知道,又很想知道。
师:一个孩子对怀表里的秘密的一种真实感受,是吧?请坐。好,还有吗?你来说。
生2:我觉得是“表里的世界”。因为文章中经常提到这个小男孩,就是“我”因为不知道表里有什么东西,就把它想成是一个很美丽很美丽的世界。
师:一块小小的手表,在儿童眼里,是一个很大又很美丽的世界,然后这个孩子对这样一个世界有了很多的想法。继续,表里的——
生3:我觉得可以换成“表里的声音”。因为文章中写到,他喜欢听表里的声音,他感觉表里的声音比较特别,他想知道这个声音。
师:故事就是从“声音”说起的,“表里的生物”就是“表里的声音”。还有谁想说?来,你来说。
生4:我觉得也可以是“表里的蝎子”,这样就可以直接,就是开门见山(说出表里的生物)。因为他想表达一个他发出的疑问,美丽的世界里面为什么会有(蝎子)这样丑恶的一个东西?
师:父亲告诉“我”,表里住着一只丑陋的小蝎子。(另一个同学举手)你还想说?大声说。
生5:我觉得也可以改成“表里的谎言”。
师:表里的谎言?具体说说。
生5:对表里的声音,他的父亲用了一个很简单的谎言来骗他。
师:这就是表里住着蝎子,是不是?好了,同学们,把大家的答案一起理一理:表里的秘密、表里的世界、表里的声音、表里的——
生(杂):蝎子!谎言!
师:现在哪个同学有本事把这么多词连起来,把这个故事讲一讲?《表里的生物》写了怎样一个故事?能不能用上“秘密”“声音”“世界”“蝎子”“谎言”等词,把它们连起来,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挑战一下自己!谁来?
师(举起手鼓励同学们):有挑战的事情更要干,简单的问题让给别人。你来好不好?
生6:一个小孩——r> 师:也就是文中的“我”。
生6:“我”特别喜欢声音,发现爸爸的手表里面竟然会发出声音。他很好奇里面是什么东西。他的爸爸骗他说里面是一只蝎子。
师:不错,两个词语了。别的同学能不能在他说的基础上把刚才这几个词都连起来?大家听听这个故事。
生7:我觉得是文章中“我”看到了父亲的怀表,非常好奇,也听到了怀表里发出的声音,就是不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个怎样的秘密。他就请求他的父亲给他看,他的父亲用小刀撬开了表盖,他发现里面是一个细小而精美的世界。父亲骗他说,这个美丽的世界里住了一只可怕的蝎子。
师(赞许):这就是表里的秘密了。一个故事很简单地就讲完了,同学们,你的思维就是你的世界。这个故事是从“声音”开始的,文章第一段就在写一个儿童对声音的感受,一起来读一读。“我小时候”,预备起。
生(齐读第一段):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师:一个孩子眼里的世界,是从声音开始的。谁能把第一段里写声音的句子美美地读出来?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声音是怎样的?你能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吗?来,你来。“早晨”开始。
生8SPAN>
师:早晨,夜晚,四季,所有的声音都在心里。女同学,你也来读一读。
生9(读):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语速快,有一定表现力)
师:注意一下动词,注意一下这些声音所表现的情态,读得慢一点,让大家充分感受到这个世界和谐的声音。
生10(读):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很有感情)
师:你看,不同的声音,在孩子的心里其实都是美的。这个孩子更认为,这些声音的发出者一定是——
生(齐):是活的生物。
师:也正是这个逻辑,使得后面的故事有了可能性。接下来,从第二段开始,自由地读一读,轻声读。一边读,一边划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点的词语。
(学生自由地轻声读,认真做着笔记)
师:读完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有哪些时间词。
(学生讨论,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如“小时候”“一天”“过了许多天”“此后”“后来”)
师:这样,大家就发现了,这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齐):时间顺序。
师:再想想这些时间点上都发生了什么,梳理一下。哪个同学能把这些时间词连起来,再把这个故事简洁地说一说?哪位同学能挑战一下,有吗?“一天,我对父亲说”,可以从这个句子开始。这个男同学,你来。
生11:一天,“我”对父亲表示很喜欢听这表的声音,并想伸手去摸,父亲不同意。于是,“我”就为此而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有一次,父亲给“我”展示表里面是什么东西,他用小刀拨开表盖,“我”看到表里面的世界,入了神。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父亲有时会给我看表里面的世界。然而,有一回父亲又把表盖打开了。我问父亲表里面的世界是什么,父亲骗“我”说是一只小蝎子。
师: 后来——
生11: 后来“我”见人就说,父亲表里有一只小蝎子。
师:请坐。说得很有条理,就是有一句话随便用了一个关联词。(学生说“然而”)然而,有一回父亲又把表盖打开了。这个“然而”不能用,这里不能够转折。这样,我们更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这个故事。
二、望着桌上的那只表,我想。
师:同学们,“我”最后对这表里声音的解释,是因为里面有——
生(齐):蝎子。
师: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是一个孩子的逻辑,是一个孩子的解释。你看,编者为了让我们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出这个孩子对于表里声音的种种感触,配了一幅插图。仔细看,这插图在文章当中应该具体指哪一段的内容?
图片
生(杂):第7段。第8段。
师:是第7还是第8段呢?
生12:第8段,第8段的时候,这个表才被撬开了。
师:观察仔细,父亲把表盖拨开了,所以这幅图应该是指第八段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读。
生(齐读):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师: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同学们,这个“好看”要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出来?
生13:我觉得是冒号后面的句子。
师:也就是拨开表盖后看到的美丽的世界。读这些句子,一定要读出“美丽”,读出“入神”。来,你给大家读一读。大家仔细听。她读的是不是能让我们感觉到表里边“真是好看”?
生14(读):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师:作者把父亲的动作写得很仔细,这个美丽的世界更描绘得非常有味。来,大家一起来读读。“蓝色的”,读。
生(齐读):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
师:这几句话,可以想象出“我”当时看到这个表里的世界时,心情是怎样的?
生15:我觉得他是激动、兴奋、快乐的,心跳加速。r> 师:激动!兴奋!快乐!你给大家读读。能不能读出这种味道来?
生15(读):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注意到了“取出”“拨开”“立即呈现”“美丽的世界”等词语,有感情)
师:好,就读到这里,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什么词特别多?
生(杂):颜色词。
师:蓝色的,红色的,还有金黄色的。这些颜色词,其实就说明“我”当时观察的时候非常仔细。兴奋、激动、惊喜,这些感受,要在这些词上读出来。大家一起来读读。“蓝色的”,一起读。
师生(齐读):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很投入)
师:后面的思考就跟这小尾巴似的东西有关系了。同学们,这实际上就是我趴在桌角看到这只表的时候内心的感受。其实,课文当中有很多句子也都可以用这个图来表现。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说话。请你用“我望着这只表,我想……”来说话,从文章当中找出句子,看看哪些句子可以接下去。有同学举手了,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16: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师:85页第6段,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我望着这只表,我想,树上的蝉……”,一起读。
生(齐读):我望着这只表,我想,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老师: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发现,说明“我”当时在想这句话的时候,想干什么呢?
生(杂):很想去发现。
师:所以读这个句子,要读出这个句子里面“我”的什么感觉?
生17:强烈的好奇心。
师:他很好奇,望着这只表,“我”特别有好奇的感觉。“我望着这只表,我想……”,还有哪些句子,可以连下去说。这个男同学,试试看。
生18:望着这只表,我想:哪里有死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的发出和谐的声音?
师:再把第二段里面也连上去。
生18:望着这只表,我想,这声音比蝉鸣还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干净。
师:“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你再把第一段最后一句连上去。“哪里有死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的发出和谐的声音?”请你再来一遍。
生18:望着这只表,滴答,滴答……我想,这声音比蝉鸣还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语速快)
师:他有一个标点符号没读出来。哪个标点?
生(杂):滴答后面的省略号!
老师:表示什么?
生19:声音的延续,滴答,滴答……
师:“我”的好奇心,“我”的疑问也在声音中产生了。滴答,滴答……声音还在延续。好,再开始。
生20(读):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师:这时,“我”对这个表的声音产生了什么心理?(生说“有疑惑”)疑问就出来了。哪里有死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的发出和谐的声音?注意,既要读出声音的那种反复,也要读出“我”此时的疑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滴答”,预备起。
生(齐读):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哪里有死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的发出和谐的声音?(心理模拟很逼真)
师:望着那只表,我想。还有没有?
生21:望着这只表,我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
师:这又是我的一个疑问。这个疑问你可以看出——
生21:他可能认为表美好的世界里,不应该有这种丑恶的东西。
师:“我”最后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文章开始就认为声音一定是活的生物发出的。这种猜测在现在看来肯定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孩子的心里符合不符合他的思维逻辑?(生说“符合”)好,还有没有?
生22:望着这只表,我想: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师:你把“我”说的话也自然地改成了“我想”,看,“我”又产生了新的——
生(杂):好奇心。疑惑。
师:有很多的思绪,所以这篇文章重点在写“我”的什么描写?
生(杂):心理描写。
师:心理描写,我对这只手表的声音的各种感触,连起了这篇文章。从疑惑、好奇、猜测到终于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最后又有新的疑惑。我们也发现作者心理描写的手法多种多样,有的很直接,有的则通过其他描写来表现。好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初那个疑惑的声音。“滴答,滴答”,预备起。
生(齐读):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师:看是在描写声音,其实也融入了我的心理和情感。这是心理描写的另一种手法。
三、“为什么”和“不许动”
师:好了,同学们,这篇文章通过心理描写展示了“我”对表里的声音的诸多“胡思乱想”。除了心理描写以外,课文当中另一种手法很重要,什么描写?
生(齐):对话,语言。
师:谁和谁的对话?
生(杂):“我”和父亲的对话。
师:“我”和父亲的对话。我们来读一读。谁想来读父亲?谁读“我”?(学生举手)直接读对话。(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演读)
生23(读):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生24(读):只许听,不许动。小孩不许动表。
生24(读):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生23(读):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生24(读):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生23(读):为什么呢?
生24(读):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你。
生23(读):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师(读):后来我见人就说——
生(齐读):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师:好,同学们,我当父亲是最有资格的,你们都是看手表的孩子。我们再来读读看,好不好?(再次演读对话)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对话当中“我”和父亲每个人都有一个常用词或常用句。“我”最爱说什么?
生(齐):为什么!
师:我最爱说的是“为什么”,也就是一个大大的问号。(板书“?”)父亲最爱说什么?
生(齐):不许动!
师:其中有一段对话是最集中的,86页。我们再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演读)
生(齐读):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生25(读):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生26(读):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
生25(读):为什么呢?
生26(读):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你。
生25(读):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师:好,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遍。(再读对话)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为什么”,可以看出文章中的“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以联系前面读过的心理描写,再结合相关言行,去思考。这么多的问号(指着黑板上的问号)可以看出?
生27:我觉得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是一个好奇心非常强的人。
师:好奇心非常强,写上去。(提醒学生写笔记)有好奇心!还有吗?
生28: 他总是问他爸爸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
师:很执着,特别较真,是不是?(学生点头)
生29:从他那种细微的观察来看,他是比较善于发现观察的。
师:不但喜欢观察,而且善于——
生(杂):善于思考。
师:好,好奇心强,善观察,爱思考。
生30:我觉得这个孩子还是一个非常天真的孩子。“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天真可爱的孩子。
师:归结到一个词,我们就知道这个问号其实就代表了这个孩子有一颗——(学生说“童心”)对,有一颗童心,纯真的天性。这个“我”,有一颗非常纯粹的童心。好奇心强,善观察,爱追问,爱思考,很认真,很较真,这就是孩子。同学们,那“我”的父亲又喜欢用什么话来回答“我”的提问呢?
生(齐):只许看,不许动。
师:你怎么评价父亲的回答?你觉得父亲是不是找到了最好的回答方式?
生31:我觉得并没有,因为我感觉父亲这样的回答方式其实是会阻断孩子的好奇心的,孩子追求真理的心被打断了。(同学们都表示赞成)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父亲,面对这个孩子的追问,你会怎么回答?哪一天你真的有了这么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你会怎么回答?
生32:我觉得我会先跟他解释一下这个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像孩子一样去回答他的问题。
师:像孩子一样!同学们,孩子能不能听懂这么高精密度的机械表的设计原理?
生33:不行,所以要用孩子的眼光去看问题。
师:嗯,不行,科学解释很难。谁还有办法?你来说。
生34:站在跟孩子一样的角度来看,多鼓励。
师:站在跟孩子一样的角度去看问题,什么意思?
生35:尽量去想他想到什么,那就表达什么。
师:尽量地用孩童的口吻去回答这个世界的疑问。
生36:我要是这个孩子的父亲,我就会把表亲自拆开,在不损害这个表的情况下,给他把零部件看一看,这样他的好奇心就烟消云散了。
师:你真好,要把这个表全拆了,给孩子一点一点看明白,原来这个里面不是一只小蝎子。
生37:我觉得我会陪孩子一起观察这个表。(教师赞许的目光)
SPAN>
师:所以,这篇文章,最后就是两句话的博弈。谁的?
生(齐):“为什么”和“不许动”。
师:“我”的“为什么”,父亲的“不许动”。到了文章最后怎么样了呢?一起读?
生(齐读):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师:同学们,“这样的话”指文章中哪一句话?
生(齐读):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师:或者说一切对世界带有好奇的充满童心的提问的话。同学们,你们小时候在生活当中有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学生思考)
生38:小时候我问妈妈钟里面是不是有水。
生39:我是问妈妈鱼缸里面的鱼可不可以再多吃点鱼食呢?
生40:钟表会自己转动,是不是有人在操控他们?
生41:钟表一直在那里转动,它们不累吗?
师:对,它们走得不累吗?还有吗?你来,小时候的你一定也有很多可爱的提问。
生42:为什么我把水泼在地上,水会消失,水到哪里去了?
生43:小时候,家里停水之后,排出的水都是那种黄色的污水。然后,我就问妈妈:污水是不是从马桶里面排过来的?(学生笑)
生47:小时候,问妈妈:电灯上的光是不是从太阳上面吸来的?
师:所以,同学们,这不仅是文中“我”的经历,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一起读最后一句,预备起。
生(齐读):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师:考虑一下,最后一段的这两句话,分别该怎么读。或者说,这两句话在读的过程当中,语气、语调、情感是不是有变化?来,你来读。
生48(读):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缓慢,最后语气低沉了下去)
师:最后那半句话,他声音为什么突然低沉下去了?
生48:最后因为得不到他想要的一个答案,他才没有说下去。
生49:我觉得是等他长大了,知道了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所以他不问也不说了。
师:还有谁?你来说。
生50: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他长大之后,童真消失了,不好奇了,很伤感,所以就不说了。
师:到最后那句话的时候,情感应该是怎么样的?
生(杂):很伤感,很失落。
师:童年就远离了,那种带着童心的追问,也远离了我们。我们也远离了美丽的世界,好奇的、充满天真和遐想的世界。如果说文章的绝大部分语段,那么多的文字,都是一个孩子在说话,那么,到了文章最后,“我”又是怎样一个人?
生(杂):大人了。
师:那已经是一个成人的口吻,是成人的视角,而前面的语言全部都是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叙述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住,“我”曾是一个纯真的有强烈好奇心的孩童,最后又回到了感伤童真离去、童心不再来的一个大人。“这样的话”,预备读。
生(齐读):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很有感情)
师:再来一遍,读。
生(齐读):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很有感情)
师:同学们,每个人的童年都是天真可贵的,每个人的童年又都是会离别而去的。珍惜这个童真的世界,让这个充满好奇色彩的世界伴随我们的童年一起成长。所以,到了文章的最后,我们更能明白,与其说文章的题目是“表里的生物”,不如说是表里的——
生(齐):一颗童心。(板书:童心)
师:同学们再见。
生(齐):老师再见。
精选留言
特别喜欢小学的这一篇课文,更有幸现场观摩肖老师上的这堂课,贴近文本,恰当引导,逐步推进,精彩纷呈!
为什么老师总能讲的这么好,总能找到一个文本独特的视角去切入,而且最终还首尾呼应又回到切入点。整个过程看起来非常的清晰,内容饱满又不零散!啊!赐予我这样强大的思想吧!
充分利用了教材,包括课后练习。充分进行了朗读,极致的朗读。充分解读了主旨,人类所能感知到的。图里的“部编版”应为“统编教材”。
见出解读与引导的功力,但导得太多太细。
由浅到深,由语言到思维!(2021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