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文本解读能力能教吗?》,从题目不难看出,“文本解读能力”讲的是老师的文本分析能力,而一个“教”字又提及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文章就侧重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谈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的传授。
作者的结论是:“应该能教,但学不学得会,要因人而异了。”这里,他还是侧重教师角度来说的,其实,从读者角度来讲,那就是阅读原理的本质:阅读心理学。还有就是坐在在文中提到的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创作者的角度进入文本,那就是必须多写。他说:“我的文本解读能力的形成,有一个无比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些年,我写了大量文字。这一点简直太重要了!我是最近才恍然明白的。”确实如此,正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学会并提高自我修改作品的能力,我常说的:一个会写作的人必须是一个有强烈修改意识的人,同样一个有较好修改能力的人自然也更会创作,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反之亦然。文本分析或阅读理解能力和作品创作能力辩证统一关系,正如作品修改与写作的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的结论中的能教但要因人而异。倒不如说,能学会但要看他愿不愿主动积极阅读以及亲自在写作中体会。也许,这样地从阅读和写作的角度更为积极和准确。如此来说,更为贴切地说,不是“应该能教”而是“不能教”,而是“自学成才”,这正式语文学科的自然属性的本质性。
无论是从语文学科的阅读力和写作力来讲都是如此,在现代文学史上以及当代社会,本就不乏没有进行科班写作指导学习的作家,也没有如今的写作专门训练,但最终考自我的写作经验自学成才,不仅是成为作家,也成为大学教授,大有人在。而且,无论是中学语文学科还是大学中文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本就没有培养作家的使命和惯例。反倒是很多的非科班出身的理工类出了作家或学者。这也从某种程度说明,文本分析或解读能力即阅读理解力还是写作能力,都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在大量阅读和写作实践中自学成才。这个观点,作者在文中也有相关文字写到:“我又一次理解“量变产生质变”这句话。长期坚持做一件事,做的多了、久了,就能够因量变产生质变。因为写作时间长了,而习得了能够读懂文字的能力,也是从量变到质变。”文中他还转引用了朱光潜的一句话:“读写,不存在“眼高手低”,如果“手低”,“眼”一定不会“高”到哪里去,只有“手高”,才能真正“眼高”。”这都是确实的。当有人问到“年轻老师文本解读的能力不够,怎么办?”的时候,李竹修老师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最笨的方法也是最好的办法,那就是真正动笔写起来。”说到这里,在返回去说关于文本解读能力是否可交这个问题上来,我还是那个结论,其实不能教,如果实在要说“能教”,那也是人的“自学”或“自教”。正如一个人的阅读理解力和写作力一样,所谓的“能教”,那是人身的内在愿望或学习能力发挥了作用。这也是语文很大程度上不能教的根本原因。
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后,我才终于悟到这样一个真切的语文学习之道:真正的语文教学,不过是把学生引导到读书和写作的道上去,让他们多读多思多悟,常写爱写能写。正如我们常说的那句俗语:“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因为,语文学习,重在一个“悟”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缺少了个体的亲自积极的参与,反复实践性的“浸润式”的力行,是永远处于一种“隔”的状态,即便“隔靴搔痒”也不可能,更不用说有所获了。如今,在我说每周开展的“课外阅读的课堂化”课程上,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还有在“写作日常化随笔或日记训练”过程中消极被动应付的学生,便是“不可教”的,反之,则是“可教”的。
正如“上帝只拯救那些自救的人”,“没有人能改变一个人,除非自我愿意改变。”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力和写作力的提高也是如此,只有学生真正打开自我心灵与独立精神这个“引擎”,方可自渡成才,否则就是“不可教”,不仅文本解读能力,包括语文学习,乃至一切学习概莫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