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常老师、潘老师、姚老师、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
首先谢谢谢谢常老师和各位老师的激励,让我有幸在今晚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粗浅的读书体会和心得。
接下来,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更新理念,学以致用》,我将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学习理念的更新和自我觉醒
从暑假开始,跟着常老师阅读,收获多多。读完《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的第四辑《让个性化学习成为新常态》之后,常老师提到“更新学习观念,促进行为变革”,让我触动很深。
此刻,我最想说的是,学习理念的更新,需要觉醒。“人需要有一种觉醒。”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是被幸运儿唤醒的人。
首先,我认为要有一个认识自我、重新定位的一个过程。我们成立了一个阅读分享群,要领读人带头读书,两个多月下来,大部分老师依然处于被动的读书,不能主动去读书,不能主动承担分享活动。我在想,是什么原因呢?当然,是我个人的能力问题。但是,我想,更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惰性,因为惰性的背后是认知模式的不同,也就是常老师在书中的“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相关行为起着同龄和指导的作用。”是的,真正的促进行为变革,还需要更新学习观念。
我之前也是读书,但只是休闲地读,偶尔学习一会,然后呢就在想,学习和不学习有什么区别呢?但是我学习之后发现我的心态变了。暑假开始共读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每天留出一定的时间,我将下班后很大一部分时间投入阅读,书目的阅读和学习心得的撰写。
我很喜欢常老师的《教师读书那些事儿》,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发挥书籍的威力。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江河。听常老师的讲座,我真正地开始了阅读和每日记录。
读书群里的潘老师、刁老师、姚老师、马老师、蔡老师等等都是我学习的的榜样。终于暑假有那么一天,我在心里默默地下了一个决心,坚持阅读,坚持记录。要做到自我管理,深度反思。无数次我心里提醒自己,我甚至常常这样劝告自己:放下手机“立地成佛”。所以,处于自我的监督与管理,我每次狠心放下手机,并拿起自己最喜欢的书籍读起来,并写下自己的所读所悟。
二、学以致用
读了常老师的第四辑内容,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懂得了很多很多,并一定要做到学以致用。举例如下:
1.常老师说,学习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除了情绪之外,运动和锻炼也能让人们心情愉悦。注重体育锻炼,让孩子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是很有道理的。读到这里,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每天没有时间下楼锻炼的情况,我为两个孩子购买了乒乓球台桌和跳绳,让孩子们每天在家里打乒乓球、跳绳,进行锻炼,至少一个小时。
2.在常老师的书里,我读到了洛扎诺夫的观念,有三大要素可以帮助儿童提高学习效率。第一,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第二,学习要融合有意识学习和潜意识学习。第三,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尤其是,常老师说,对儿童而言,其内在潜能能否被激发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教师的态度。如果父母和孩子的能力能持续地表现信心,并支持孩子勇敢地面对挑战,那么孩子的能力便可能得到超乎寻常的发挥。作为一位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意识到快乐学习的重要性,我也意识到要让孩子们多进行无意识的学习,例如大量阅读,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还知道了老师和父母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内在潜能能否被激发出来。
3.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常老师写到,在最近发展区内,学生获得成人或是同伴帮助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用模仿的方法示范、列举事例、启发式提问、由成人进行监督,以及集体活动等等。常老师还说,儿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与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社会交往而获得的。结合我自己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加宽泛的认识,原来要想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取得发展、学习、进步,其实方法还是多元化的,也不仅只在课堂上完成,可以通过很多实践活动来完成。
4.丰富学习方式的四种学习空间,让我感悟很多。营火式的学习空间,倡导的一对多的学习,慕课、网上课堂等。水源式学习空间,是多对多的学习模式,是思维的碰撞,让人豁然开朗。洞穴式学习空间,倡导的是独自反思和思考的学习方式。山顶式的学习空间,倡导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学习完四种学习方式,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常老师说,丰富学习方式,就是要让这四种学习空间、四种学习方式能够常态化地出现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让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反思我自己,课堂教学中,欠缺的后三种学习方式太多。我也意识到,老师教了,不等于学生会了;学生学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
5.常老师提到的“五个关键要素”中,学习环境,让我触动很深。常老师说,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负面情绪对人的注意、学习和记忆都有很大的损害,而积极情绪能让学生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获得更好的表现。学生在舒适和自信的环境中,能够学得更好。依然反观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以及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原来是如此重要。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将慢慢在实践中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常老师带给我的影响
1.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常老师这样说:“一个人的成长,其轨迹有点类似开口朝下的抛物线,在越过最辉煌的顶端之后,就会走向下坡路。要让自己不吃‘老本’,继续走在求索的道路上,就应该在临近抛物线的最高点时,选择一个新的抛物线,重新开始‘爬坡’。”对于一个有十几年工龄的自己,差不多到了职业倦怠期,虽然没有什么老本可吃,可仍有想“躺平”之感。读到这段话之后,内心里泛起涟漪,我也一定要选择阅读和写作这样一个新的爬坡之旅,重新开始爬坡,要坚持不懈地阅读,要持之以恒地写作,力争每天做到“读起来,坚持读”和“写起来,坚持写”。
2.没有阅读时间怎么办?常老师说:“见缝插针可以说是我读书的基本状态,我的手提包中始终放一两本书,在旅途之中、会议间隙,都会拿出来看上几页。”常老师的文字里隐藏的更多的是以身示范,更多的是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常老师用自身的行动和坚持来感动和启发所有的老师,用自己在阅读中取得的成就来激励我们加入阅读和写作的行列中。常老师每周读一本书,至少写一篇读后感,已经坚持了十几年,他向我们完美诠释了:“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付出努力。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有所收获。”
3.太忙了,怎么办?常老师说:“不读是不可能的。那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太忙了不读?这个连想都没想过。”“读书和写作是我的生活方式。”“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最基本、最方便自己把控的路径显然就是读书。”是啊,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我们成了教育工作的践行着,与其自己独自盲目前行,何不借助阅读,何不借助写作,来拓展自己教育人生的宽度,挖掘教育人生的厚度呢?让我的两个孩子受益,让我的学生受益,让阅读成为我的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我的生活习惯,让我靠近美好生活。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必要突破自己固有的藩篱,启动迈向内在型成长的“漩涡”,心怀热情,力争成为教育理论的追随者和实践者。
老师们,我们不是因为优秀而去做,而是因为去做了才会变得优秀。不管是否能变得优秀,我们应该常常秉持一颗热爱之心,跟着常老师,跟着每一位优秀的老师,把阅读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坚持阅读,坚持记录所得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