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生儿不易,育儿更加不易。
父母们每天除了努力上班,就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照顾家里的孩子,与家里的“小魔兽”展开智慧的“较量”。
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和教育环境,父母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上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焦虑不安、烦躁情绪时常伴随左右。
作为新手妈妈,面对襁褓中的孩子,最焦虑的是“怎样才能养育出一个健康的宝宝”。尤其第一个孩子,可能会买很多育儿书照书养。然而,你会发现用这种方式往往并不能解决焦虑,反而会更加焦虑,甚至把这种着急的情绪传递给非常容易接收到情感情绪的婴儿。
作为中小学生的妈妈,面对孩子的学习,最焦虑的是“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课外班,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培养,希望他们出类拔萃,希望他们鹤立鸡群。课内在减负,课外在加码。为了有个“好前程”,学生和家长都在焦虑、努力中奋力前行。
不做“doing妈妈”
doing 妈妈是这样的。
一个8个月大的宝宝躺在床上一直哭闹,听到哭声,妈妈非常着急,猜测着宝宝是饿了么?于是前来给哭闹的孩子喂奶喝,但孩子晃着脑袋对奶瓶丝毫不感兴趣,仍然哭闹。
妈妈更着急了,又猜想孩子是不是便便了呢?于是又赶紧给哭闹的孩子换尿布。尿布也换好了,这下总该不哭了吧?可孩子仍然哭闹。
于是妈妈抱起孩子摇他哄他,试图用这种方式安抚孩子的情绪,希望他能安静下来,但依然没用,孩子仍然哭闹。
焦虑的妈妈无计可施,突然一种挫败感袭上心头:为什么自己都这么努力了,还是搞定不了呢?为什么他就不能安静待会儿呢?越想越委屈,越想越生气,于是发怒向孩子吼叫“你就不能不哭了嘛,烦死了!”8个月的宝宝被突然的吼叫吓呆了,暂时停止了哭闹。
这就是焦虑的“doing 妈妈”。
她不知缘由地一味去“做”,一通操作猛如虎,结果却不怎么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在育儿的过程中,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有可能激起母亲的焦虑,一旦母亲是一个无法涵容自己焦虑情绪的母亲,就会想各种办法来解决。但往往这时候她想的任何办法都不是为孩子本身考虑的,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于是让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就像这个8个月的宝宝,妈妈根本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哭,只是要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而已。
being妈妈的智慧之举
看到正在哭闹的孩子,being妈妈会走到孩子的身边,观察孩子的状态。
妈妈可能会看到孩子手里抱着一只小熊,还发现床下有一只大熊,而这只大熊原本是和小熊一起在床上的,大熊小熊是孩子心中的小伙伴。于是妈妈猜想,是不是因为大熊掉在地上,但孩子又太小,拿不到大熊,所以着急哭闹,这哭闹的举动是在向妈妈发出求助信号。
于是妈妈捡起大熊给了宝宝,他立刻停止了哭泣,继续开心地玩了起来。
这就是懂得being妈妈。
她不会着急制止孩子的哭闹,而是进行全面观察,试图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
所以,有一个善于观察的being妈妈,孩子会体会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被理解的,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孩子更会在成长过程中,会学会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隗老师曾说过:
执着于解决问题本身是儿童心态,成年人的心态则应该是能够涵容问题的存在。
作为成年人,作为孩子的父母,学会正视问题,懂得涵容问题,对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成长。
我是Jo小朵儿,乐于分享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想的北京大妞儿,愿给平凡的生活加点料,给奋斗的人生多一点正能量,多一点色彩与活力!感谢大家的关注!
欢迎大家到同名的头条号串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