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走过来对我说,他班的同学打了一拳他的胸口,他觉得很疼。
“他怎么就打你了呢,你把他一起叫过来吧。”
不到一分钟,两孩子到了我面前。因为不是他们的任课教师,我先各问了他们的姓名班级,原来五(1)班的两个熊孩纸。以下是我和两个孩纸之间的谈话。
我说:“你俩都是大同学了,应该是很懂得道理的,对吧?刚才发生的事情,我知道,你俩可能都有各自的问题,才会打起来。不过,老师不想批评谁对谁错,老师只想知道,你们之间发生这件事的真实情况。
但是,听好了!如果你们俩说的不一样!事实对不上,那我就知道,一定有人在说慌。你们已经做了不应该的事,再对老师撒谎回避事实,那就是错上加错,更严重了!反过来,坦诚更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谅解,你们没有谁想错得更严重的吧?”
他们摇摇头。
我:“所以,要说就说真话,能做到吗?”
他们点点头。
我:“那谁先说,你呢?还是你?”
王同学:“老师我先说,我就是跟他开玩笑,说了他一句,他就打我,还很用力!”
李同学:“老师,他骂我是蠢鳖,一直说,我实在受不了才打他。”
“你说了这样的话吗?”我望向王同学。求证的结果是王同学点头默认,头低得更低了,意识到自己不该的迹象很明显。
事情的原委基本明了。对于他们说了真话诚实这一点,我及时做了表扬。接着继续分析问题,化解他们的矛盾。
对王同学,我说:“你看,你觉得你对同学是在开玩笑,可是,你知道吗?你的玩笑话,是一句侮辱人的话,是很伤人的——
他打你,你感觉很痛,这是身体上的痛,现在胸口还疼吗(摇头)?而你说的话,他也会感到很痛,为什么?他是心灵受到伤害,心很痛,是痛苦。人要是伤心了,比身体上受的伤更难好,更持久呢。
假如哪个同学也这么对你说,你难不难受?你喜欢吗?所以呀,你不喜欢的事,你自己就不能对别人做。这就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虽然他打你也不对,但是,原因还是你自己说的话引起的,你明白过来了吗?
我相信你知道,有一句话叫:祸从口出。因为说话不注意,那些伤人,攻击人的话,是会给自己招来麻烦,甚至是灾祸的。今天的事,想想看,是不是正好说明这点嘛?
所以,人人都要学会管好自己的嘴,打击同学,影响团结的话不能说。说得多了,只会让自己变得令人讨厌,同学慢慢远离你,你失去一个个朋友,那你不是把自己孤立起来了吗?你不想这样吧?”
王同学点头。
我又对李同学:“我知道你听了那样的话,心里很受伤,老师理解。本来呢,王同学本意是要跟你开玩笑,但他不知道分寸,把带有侮辱的话当成玩笑话,是他的不对。
可是,你却用了错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他说你,你打回他,这样一来,你也跟着错了!现在想想,你是不是有点冲动?
你知道,有时候打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你看,最后不得到老师这里来讲道理吗?
如果你把他打伤了,你的父母就要替你赔偿医药费,你不希望自己是一个给父母添麻烦的人吧,对吗?
所以,下次遇到同学的不文明行为,你可以用语言提醒,甚至用语言表达你的警告,愤怒。但最好不要动手,都说冲动是魔鬼,你很可能会错得比他还严重。你可以来告诉老师,老师和你一起解决,可以吗?”
这一个也点头,看得出脸上诚恳。
最后,是我对他们一起说:“好了!发生这件事虽然不怎么愉快,但是,我们不是对手,不是敌人,是在一个教室里学习的同学耶,甚至是好朋友,说不定平时你们还经常在一起玩耍,是吗?”
这时,又是他们的点头,王同学竟然还哽咽了。
我又继续:“从你们表情,我看到,你们应该都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恰当了。那么,老师觉得,男子汉大丈夫,胸怀宽广,不斤斤计较,怎么能搞得像乌眼鸡似的呢?你们……要不……互相为自己做得不恰当的地方道个歉?这事就算过去了?谁先来呢?”
结果那个说粗话被打的王同学先道歉,李同学跟着说了对不起。
化解学生矛盾,是我在工作中经常要应对事情。许多孩子间产生的小摩擦,小矛盾,我都是按上面的做法来实施,通常都能解决。梳理一下自己对孩子的矛盾冲突的引导:
其一,规避孩子说谎。犯错的孩子都害怕被家长,被老师批评责罚,所以为了逃避责罚,孩子很喜欢互相推脱,撇掉自己的错,只说对方的错误,或者干脆选择撒谎。所以问清原委之前,明确表示:撒谎就是在原有的错误上,再加上说谎的错,一个错误和两个错误哪个更严重?
其二,清楚地给孩子解析他们在矛盾中做得不恰当的地方。用那个年龄段的孩子能理解的语言,给他们讲明白,讲通透。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学会宽容他人。
其三,正向引导。教给孩子今后再遇到此类情况,一个相对合理的处理方法。当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合理后,就要给孩子指一条道路,让他们往正确的方向走。很多人在孩子犯错时,经常只会说:你怎么又错了!然后就是一些抱怨,这是光指出行为不当,却没有给出正向的引导。
这是我在化解孩子矛盾冲突的问题上引导孩子的做法和想法,希望对您有触动,也欢迎补充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