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啊,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特别爱说:你看看
你看看,隔壁**家的孩子考上重点中学了
你看看,***又考了你们年级第一
你看看,人家雷军、乔布斯、马斯克······
类似以上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拿别的优秀的人和事来做比对,企图以此来对孩子强调:你是错的!
潜台词就是:案例中的人和事是好的,对的,你没有跟他们一样,你就是不好的,不对的,所以我批评你是对的。
这种想法是很多父母理直气壮说【你看看】,去批评孩子的底层逻辑。
那有些父母又要批评我了,你这个说法有问题啊,难道我们就不能跟孩子说点正面案例吗?不能用别的优秀的人和事来鞭策他吗?
当然是可以的,甚至是有必要的。
但不是张口就来,不是用【你看看】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
很多父母在说【你看看】的时候通常情绪是激动的,不满的,否定的,斥责的,所以【你看看】这种语言模式是伤人的。
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爱和关心,是父母的不满、失望甚至愤怒,这就会激起孩子强烈的反感。
孩子反感,排斥了,那你讲的道理他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呢?
想想,您使用正面案例想达到什么目的?大概应该是:
让孩子看到案例中的人是如何做事的
让孩子理解问题是可以有不同解决方式的
让孩子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让孩子看到坚持、勤奋、努力、善良等美好的品质
让孩子感受到信心、力量和希望……
那么想想,当你以激动甚至愤怒的语气说出【你看看】的时候,这些目的能达到吗?
应该在大家都很平静的时候,自然的跟孩子说:我想到或看到一个故事,觉得挺有意义的,想跟你分享一下。
(然后带着孩子一起看过/读过后),问问孩子:
你了解后有什么感觉?你觉得这个人哪些方面让你印象深刻?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爸妈的感受是……
然后一起来讨论一下,案例中的人和事具体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哪些是可以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的,这样才能达到正面案例的使用目的。
不要用【你看看】的语言习惯来引出正面案例,否则一开口,就意味着即使再好的正面案例将失去效果;
不要对比,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要用案例中的人和事去对比孩子,并反复强调【你看看】如何如何,孩子会反感,他心里语言是:懒得看,关我什么事。
引用正面案例的时候,父母和孩子都要理解一点:正面案例是一个学习的素材,不是批判的工具,正面案例中的人和事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的去借鉴经验,解决问题。
所以,您批评孩子的时候还会说:你看看吗?